基于核心素養提升教師時空觀念的思考
作者:吳 瑋
發布時間:2020-06-23 10:46: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4 年 4 月 8 日教育部公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四號文件中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歷史學科素養需要通過教師學科素養的日常教化,以及學生的自我積累綜合作用來達成。本文以空間觀念為例來探究教師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牢固樹立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歷史事物有準確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維和方式受制于教學觀念,進而影響學生認識、分析事物的思維。因此,在歷史時空觀念的視野下進行教學,教師自身要牢固樹立時空觀念,完整梳理教材中的時空概念,加強自身儲備,形成完整的時空體系,方能積極的、主動的、有效的應對教學改革,真正將核心素養落到實處。
二、研讀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水平的四層次
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關于“時空觀念”素養水平進行四個層次的劃分。水平一:認識時空觀念包含的基本內容、基本要求、能力要求是最低的。水平二:以時空觀念為基礎,認識歷史事物的途徑、因果關系。水平三:要求對相關歷史事物的時間、空間進行縱向、橫向對比,找出差異與聯系。水平四:要求在前三個水平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時空尺度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得出規律、特征、啟示,是最高的能力要求。這四個層次是教師進行時空觀教學設計的依據,需要認真研究分析指導教學。
三、研讀教材中的時空概念
以現行高中人教版教材為例,其中涉及的時空觀念表達方式有很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對學生構建正確的時空觀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梳理不同的表達方式。有關時間的表達方式可以概括為:(1)一般表達式:時、日、月、紀年(王公、干支、公元、年號、民國)、年代、世紀等。在一般表達方式下,要會相互換算,以指導學生按時序梳理內容。(2)分期表達:古代、近代、現代、先秦時期、秦漢時期……明清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舊民主主義時期、新民主主義時期等。在分期表達方式下,不僅要用準確的時序術語表述歷史分期,同時要分析劃分的依據及其時代特征。(3)特定歷史現象(或概念)所表達的時間術語:地理大發現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啟蒙運動時期、大危機(大蕭條)時代、一戰、二戰等。在第三類表達方式下,不僅要準確表述時序術語,而且能準確敘述相關歷史事物的來龍去脈、特征、影響等。有關空間的表達方式:(1)常見的地理名稱:黃河流域、長江流域。(2)按照方位和國土形狀劃分: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北、西南。(3)帶有一些特定意義的方位詞:東方、西方、北方、南方。在這三種表達方式中,特別是第三種,盡管是空間方位詞,其地理概念弱化,但是政治、經濟、文化色彩比較濃厚。
四、整合教材,把握整體
在研讀教材時空概念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整合,把握歷史事實的整體性。以人教版為例,教材中一般性的歷史事實,可以通過時序和空間的轉換,采用左圖右史的方式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但是,時空跨度大且內容散見于各個專題的歷史事實,則需要教師找準主線,將關聯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體系化。將具體歷史事物置于整體框架內,便于對其進行分析,找出共通點,探究其本質,總結出規律,合理進行評價與解釋。
五、對比中外史,構建三維立體時空體系圖
中外史對比的方法往往采用列表法,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優勢,但呈現歷史事物的時空感不足。如果構建一個三維立體時空軸,將更有利于梳理、分析中外歷史事件及其之間的關系。例如,要分析對比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國、蘇聯發生的歷史事件及其之間的聯系,可以將[x]軸代表中國的事件時間軸,y軸代表美國的時間軸,z軸代表蘇聯的時間軸。通過三維立體時空軸,可以觀察到相關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及影響。在立體時空結構圖中,可以選取不同的時空尺度對歷史事件進行縱向或橫向分析,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合理的論述。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高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