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語用型”練習的設計策略
作者:張曉花
發布時間:2020-06-23 10:33: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很多語文教學中,語文練習都是單一指向學習結果的,一般與書面作業聯系在一起。對實踐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缺乏高級別的思維過程,如此一來,學生就無法對語言實踐的過程進行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一定要重視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借助語文實踐能夠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練不單單是過程,同時也是目標。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合理設計“語用型”練習。
一、循文設路——以“練”促進語言習得
很多文章的脈絡都非常清晰,同時具有相對集中的內容與分明的層次。如果教師可以基于文章的思路展開聯系,就可以讓學生很容易地鞏固課文知識。
以《母雞》一課的教學為例,文章使用了貼近自然、通俗易懂的語言,用到了對比的寫作方式。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如果想讓學生進行有層次的練習,就要依據學生內心的心理狀態來進行。首先“夸母雞”,這個時候教師需要親自示范,讓學生整理學習內容,找出可以替代關鍵詞的詞語。然后“數落母雞”,讓學生基于以前使用的練習方式展開試驗。最后“對比著夸夸母雞”,練習之前所學內容來提升自己。
在了解學生能力的基礎上設計出該練習方式。基于“操作—強化”這一角度來講,口語表達乃三種練習方式的目的,主要目的是想要“通過關鍵詞與具有特點的案例來支持要表達的觀點”,同時還包含了別的語文能力。從邏輯這一點來說,從學轉換到運用,然后再觀察寫法,進而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在訓練“說”時,要結合寫法運用、學法指導、內容解讀。學生通過學習會感受到這樣的練習,從容易到困難,后面的練習是基于前面的練習進行的。
二、基于文本——以“練”提升語用能力
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要根據文章的內容讓學生展開語用訓練,要對“語用型”練習設計的“線”進行清理,如此才可以提升學生的練習效率。
(一)基于文本,設計“語用型”練習
有些文本的特點是情節性較強。教師在設計“練”時,可以通過情境還原的方式來使學生領略其中的樂趣,進而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
(二)鏈接文本,設計“語用型”練習
教材通常會有調整與刪減,文本在后面都會有相關背景介紹和一些與生活貼近的資料。在教學時,教師要通過展開的方式聯系情境里面的“練”來進行。
例如,《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文章的背景為:美國的白人利用非常低的價格將印第安人的土地買到自己手中。不過印第安人具有無所畏懼與勇敢的性格。兩個資料是不一致的,在深入研究之后找到印第安人之所以將土地賣掉的原因:這樣可以更好的保護土地,感受印第安人對自己居住地的情感。基于該沖突,教師可以將一個新的情境引入進來,讓學生寫演講稿:當時人民強烈提出要對自己的土地進行堅守,西雅圖應該怎樣進行演講呢?如此一來,學生便可以發現演講所要掌握 的技巧,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拓展文本——以“練”培養綜合能力
語文課程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那就是它將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到了一起。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時,要引導他們掌握方法,從而在各個方面都獲得守護。“以練促練”這種方法可以在實踐中很好進行。
(一)設計感知性閱讀練習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學生設計感知性閱讀練習十分重要,這樣能有效促進他們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松鼠和松果》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安排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朗讀學習,同時再借助一些照片進行展示,適時組織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完整擺放圖片的具體順序,緊接著教師針對這些圖片的故事進行細致講解。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形式和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十分符合,因此語言實踐活動的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二)設計綜合性表達練習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為例,教師先讓學生收集信息,將連續性的文本轉換成非連續性的文本。接著引導學生利用非連續性文本將三方面的“練”予以完成。(1)通過信息來表述文章中所包含的內容;(2)利用想象復述,展開具體形象的表達;(3)將重復的地方找出來,修改文章里面四次和劃燃火柴相關的描述,深入了解“跳出重復”的含義。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到,利用連續性文本與非連續性文本的相互轉換,可以讓學生的語言庫更加豐富。同時由開始的兩“練”變成三“練”,讓“練”的功能效果得到增強。
總而言之,當前的小學語文注重“學為中心”,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對“語用型”練習進行設計,基于此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培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市紫薇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