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繪本教學中要整體規劃,充分挖掘繪本的教學價值來落實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巧妙引讀,激發學的內驅力

低年級學生雖然識字量少,沒有能力完全自主閱讀,但是繪本精美的插圖,鮮艷的顏色猶如磁石一般牢牢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師在協助學生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定會為他們今后的閱讀打下牢固的基石。我在繪本閱讀教學中,經常引讀故事,同時輔助動作來演故事,有時候還用預告精彩片段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小豬變形記》中,小豬羨慕其他動物的本領,于是一次又一次變身,結果一次比一次狼狽,整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語言幽默。在閱讀中,我運用生動的語言、夸張的表情演繹小豬一次次的變身,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學生有興趣聽了還不夠,還要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我趁熱打鐵,拋出了一個問題:接下來小豬變成了斑馬,那么小豬是怎樣變成斑馬的呢?有的學生說用黑白條紋的布做成斑馬服裝穿上,有的說用黑色和白色的油漆染一染,還有的說涂上黑色和白色的巧克力就行了,學生興致盎然,各抒己見。所以教師如果能夠利用“最近發展區”,激起學生閱讀繪本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觀察圖畫,激活理解能力

繪本里的文字與圖畫相互依存,圖畫是有生命的,它的作用不可低估。在繪本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仔細去看那些圖畫,引導他們在看圖中讀懂故事、發現細節、感悟內涵,讓學生嘗試用一種全新的方法去觀察、認識、分析、判斷和理解。例如,我在執教《石頭湯》中講述到阿福、阿祿和阿壽來到村莊時人們的自私冷漠,緊接著出示村里人其樂融融聚在一起快樂用餐的畫面,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發現村民的變化,接著探究村民是如何變化的,進而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分享才能帶來幸福。再如,我在執教《大腳丫跳芭蕾》時,大腳丫一次一次遭受挫折,特別傷心。這時,我就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從哪里發現大腳丫很傷心呢?學生說畫面的背景顏色很暗,說明大腳丫心情不好;畫面上淋浴頭有一滴晶瑩的水珠,那一定是大腳丫留下的眼淚;還有學生說每一幅圖上大腳丫都在跳舞,但這幅圖大腳丫卻沒有跳舞,一定是傷心了……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抓住細節展開想象,可以促使學生關注故事本身,更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三、大膽猜想,提升思維能力

繪本最大的魅力在于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猜想,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看到標題可以猜想可能講的是一個什么故事,然后把正文與所猜測的內容進行比較;讀開頭,猜結尾;讀上段,猜下段……有些繪本結構是旋復式的,靠重復的情節或句型與畫面搭起橋梁,導讀這樣的繪本時,我們就要充分利用這種結構特點,引導孩子們去推演故事情節,讓故事在學生充分想象中巧妙銜接。

如在執教《狼大叔的紅燜雞》中,我讓學生看圖猜想:狼大叔舉起爪子伸向小母雞時心里會想些什么呢?狼大叔最后吃到紅燜雞了嗎?在學生饒有興趣的猜測中,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愛上閱讀。由此可見,猜想能催生學生的思維火花,教師通過巧妙點撥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在探究的過程中落地生根。

四、創編童話,為語言拔節助力

兒童是天生的作家。繪本既適合學生閱讀,也適合創編。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還要讓學生從繪本中獲取寫作的方法和靈感,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體驗,使靜態的畫面變成一段段鮮活的文字,從而引領學生體驗創作的樂趣。

例如,在學生閱讀了《我的幸運一天》后,教師可讓學生續寫:狐貍醒了,以后會做些什么呢?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故事呢?學生寫出了五花八門的故事。有的寫狐貍不死心,守在小豬家門口,聰明的小豬斗智斗勇趕跑了狐貍;有的寫小豬去給小羊妹妹送蛋糕,結果路上又碰到了狐貍,被狐貍捉去然后又機智逃生……故事內容豐富多彩,讀來妙趣橫生。

借助繪本引導學生創作,改變了學生陷入寫作瓶頸的狀態,有效激發了學生用語言文字去表達和創造的意識,寫出來的文章有枝有葉,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積極嘗試、大膽體驗創作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總之,繪本已是學生言語成長中的“精神食糧”,教師要認真解讀文本,充分挖掘繪本教材這個優質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張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方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