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的教學方法——以《望月》一課為例
作者:陳錦娜
發布時間:2020-06-18 11:10: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樣重要,如果教師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只是單一要求學生“就文學文”,將會局限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與語文能力,不利于閱讀知識的遷移。將“自主性閱讀”融于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模式、內容、形式單一固化的問題,導致學生閱讀興趣不足。基于此,本文以《望月》一課為例,簡述如何應用“自主性閱讀”的方法展開教學。
一、以情動“情”,升其趣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會通過構建情境、課堂導入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在實際執行時可發現,效果并不如人意。許多學生只是處于“看熱鬧”的角度,并沒有融入到情境當中。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情境無情。看似為學生構建情境,但情境內容卻與學生關聯不大,無法取得學生與情境之間的情感共鳴,自然無法起到添趣作用;其二,價值不高。情境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真正融入其中,如果情境教學價值不高,內容過于松散,學生很難通過情境形成一定的思維印象。因此,教師在利用情境動學生閱讀之“情”時應該充分意識到此兩點,進而構建優質的情境內容。
在《望月》情境構建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常識認知、情感特征、教學目標設置等立體化情境。首先,教師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古箏配樂朗誦視頻作為教學內容引導教學活動的開展,營造一定的課堂氛圍。其次,教師要求學生將班級遮光窗簾全部拉上,關閉室內燈,用投影彩燈將月亮、星星的圖案投射到班級頂棚,通過新奇的情境營造方式給予學生全新的情境體驗。最后,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月”、賞“月”,并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心中所想、眼中所觀之物,構建《望月》一課與情境中的共通橋梁,便于學生遷移個人情感投入到閱讀學習當中,為“自主性閱讀”教學提供基礎。
二、以問引思,促其學
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思考內容、分析人物、探討情節,這都需要學生自主參與到其中。但小學生能力有限,讓其獨立完成閱讀思考、總結閱讀要點、提煉閱讀方法具有相當高的難度。在傳統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出于顧慮也會直接進行閱讀知識授予教學,以此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殊不知“魚”“漁”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僅是讓學生圍繞著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學生消化、吸收的內容均是建立在此課基礎上,學生很難將其真正內化其中,更無法進行知識的遷移。變“魚”為“漁”需要語文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不能只是由師向生單向互動,應該有來有往、互為交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落實自主實踐教學的初衷。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啟發性與互動性傳授學生閱讀學習之法,促其形成語文閱讀思維。在提問啟思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問題的啟發價值,不能盲目發問,應該對于學生的回答有所反饋,并結合學生的思維反饋,設置多個連環性問題,幫助學生真正內化知識。
將自主學習策略應用于《望月》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可以設置《望月》分為幾個部分、每部分中描述了什么樣的月、提煉文章的主旨內容。三個問題之間有著明顯的邏輯遞進關系,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中,學生對于《望月》結構劃分存疑,有的學生認為應該將其分為兩部分,而有的學生則認為應該分為三部分,教師詢問后劃分依據,學生回答各不相同。其中一名學生反饋,根據各個部分的字數和內容應該將其分為兩部分,此時教師無需給出正確答案,而是應該告訴學生劃分的依據,使其意識到段落劃分應該取決于文意表達。學生在教師的思維引導下持續進行自主探究,并意識到文章分為“水中月、詩中月、心中月”三個部分。最后,教師重點講解第一部分,讓學生以“水中月”學習為范本“照葫蘆畫瓢”開展“詩中月”“心中月”的自我探究學習,遷移個人能力。
“相教相學,新舊結合”,教師在將“自主性閱讀”教學方法應用到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盲目模仿經典教學案例,應該結合語文閱讀教學內容之特點、學情之特殊進行新舊結合創新教學,挖掘其閱讀教育的價值,讓學生在“自主性閱讀”教學課堂中真正實現自主學習。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坎北街道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