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初中生寫作能力的對策 張炳彥
發(fā)布時間:2020-06-18 10:46: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寫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指標。寫作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技巧、情感的綜合運用,是語文課程學習的核心旨歸。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了一定的思維水平,處于寫作水平再上臺階的關鍵期。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的寫作能力,是一項系統(tǒng)工作,是一種多環(huán)相連不可偏廢的過程。筆者根據(jù)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總結出“讀”“練”“改”“薦”四步教學法。
一、“讀”——開展廣泛指導性閱讀
“胸無點墨志難抒,滿腦空白筆難落”是寫作能力低下的學生所面臨的現(xiàn)實窘境。不是不想寫,只是不會寫。究其原因,是閱讀量沒有上去,知識存量不足的緣故。面對這種狀況,教師唯有讓學生采取“高筑墻、廣積糧”的策略,開展廣泛性的自主閱讀,這種閱讀不僅要在課內學習中得以貫徹,更要發(fā)生在課外。
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定期推薦各種體裁的閱讀書目,促進學生積累文學常識和寫作知識。在閱讀的內容上,還要重視類比閱讀。比如,閱讀《卜算子·詠梅》時,就可以將陸游和毛澤東的兩首詞進行對比閱讀,感受兩位作者不同的精神境界。同一作者的作品也可以多讀幾篇,橫向對比,加深對作者寫作風格和寫作手法的了解。如閱讀沈從文的文章,就應該涉獵他的《湘行散記》《邊城》這些代表性作品。在作文分享課上,除了分享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之外,還要讓他們談讀書體會。這樣既可以落實閱讀任務,又可以避免學生“只翻紙張不求甚解”的問題。把“多讀、多思”作為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前奏,才能做到古人所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才能走出面對寫作時的“兩難”困境。
二、“練”——引導多形式的寫作體驗
讀不是目的,練習寫作,寫出成功的作品才是歸宿。好文章是練出來的,這點毋庸置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尤為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多形式的寫作體驗。在此期間,學生會有畏難情緒、懶惰思維,此時教師就要靈活布置寫作任務,可以要求學生先從寫日記、周記開始,隨性感悟生活練筆頭,進而到寫好命題作文。除了完成這些教學所必須的規(guī)定動作外,教師更要倡導學生寫讀后感、觀后感,每逢重大節(jié)慶活動寫各種體裁的文章,要求字數(shù)不限,但要提倡抒寫真性情,表達真感受,拒絕假大空。將練習寫作成為語文教學的落腳點,以練促讀。
三、“改”——實行多途徑的修改方式
新課標明確指出,作文批改要提倡自評自改,互批互改。一是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學生直接參與說、評、批,使他們覺得寫作并不神秘,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寫作欲望和興趣。二是增強啟發(fā)性,由“一言堂”變成“群言堂”,便于啟發(fā)集體智慧。三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由“教”向“不教”邁步。很多學生的習作之所以質量上不去,少數(shù)原因是缺乏寫作之前必備的精巧構思,多數(shù)情況是缺乏寫作完成后的“冷處理”“再修改”環(huán)節(jié)。好作文是“改”出來的。首先,要讓學生自己修改,目的是修正個別句子的語病,達到表情達意的通暢流利,增強習作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其次,是學生之間的互批互改。旨在讓學生互相學習,發(fā)現(xiàn)文意和表達方面的問題,初步提出修改的思路。最后,對于學生互批互改后依然存在的問題,教師要進行精改,畫龍點睛,收束點評。該過程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開展,讓學生在修改習作中體會到文章應該具有的嚴謹屬性,體會到經修改后的習作更有可讀可感性。
四、“薦”——拓展多渠道的習作推薦
學生的文章寫好了,改好了,信心倍增了。但只停留在小范圍內,不為人知的話,還不能很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面對好習作,老師就應該甘當推廣人,通過多渠道去推薦作品,發(fā)表作品。一校之內,借助校園廣播、櫥窗報欄、校內刊物等進行推介;優(yōu)秀的習作可根據(jù)水平層次向不同的報刊雜志推薦發(fā)表,要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征文比賽、書信大賽、演講比賽。這些活動的參與,一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二者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練筆的機會。從校內展示到刊文發(fā)表,對學生的寫作而言是一種正向的促進作用,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調動他們的創(chuàng)作欲,使他們能夠自覺利用語言文字去表達思想。這時,寫作不再是一種額外的精神負擔,相反卻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成就感,學生寫作能力的潛能得到了全面激發(fā),達成語文寫作教學的目標也就如期而至了。
總之,培養(yǎng)初中生的寫作能力絕非朝夕之功,但只要語文老師勤于實踐、善于思考、及時總結,用好“四步教學法”,就一定能夠在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方面卓有成效。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zhèn)慈光九年制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