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熱”背后的“冷思考”
作者:謝同峰
發布時間:2020-06-17 13:56: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合作的價值日益彰顯,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高效的學習方式,正被廣大一線教師所推崇,當下合作學習之風正盛行。面對當前的“合作熱”,筆者不由想潑一盆冷水:合作學習有利有弊,我們要因需合作、有效合作。
一、嚴控合作頻率,杜絕負效合作
【案例1】某教師在執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一課中,先后一共組織了六次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一:討論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
合作二:看圖說說哪些是長方體?
合作三:看一看、摸一摸,給長方體各部分起個名稱。
合作四: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的面和棱的特征。
合作五:小組合作探究正方體的特征。
合作六:討論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點,并畫出它們的關系圖。
該課可謂合作滿滿,但是筆者覺得小組合作的頻率過高,有些合作沒有多大價值。如合作一與合作二,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學生的直接回答進行互動,無需讓學生聚在一起討論,再集體進行匯報交流,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都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無論是生活中的長方體還是抽象的圖形,對他們來講可謂“小菜一碟”。對于過于簡單的數學問題,如果硬生生安排小組合作,反而會適得其反。合作學習組織的前提是為了解決難點,對于學生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才組織小組合作的形式,借助集體的智慧來共同完成任務。而對于不用合作也能解決的問題,就無需組織小組合作。每次小組合作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過多的合作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不說,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嚴格控制合作頻率,精心設置合作次數,在適度合作中杜絕負效合作。
二、掌控合作過程,防止零效合作
【案例2】《物體滾得有多遠》是一節實踐活動課,某教師在教學該內容時,在室內講清實驗目的、步驟和要求后,便給學生提供了實驗材料,組織學生到操場上開展分組實驗,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徹底放手,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個別小組的合作幾乎零效。
合作學習是一種自主探究的方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然而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我們要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前提下,也要適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合作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各組合作的狀態,做好合作過程的管理,以便提高合作的效果。上述案例中的教師由于缺乏調控和指導,導致合作場面分外熱鬧,合作效果卻不如人意。
教師在學生合作過程中,要當好合作的組織者與管理者,掌控好合作場面,引導學生認真參與,緊扣合作要求,避免跑偏主題,實施手腦聯動,防止零效甚至是負效合作。
三、調控合作交流,減少低效合作
【案例3】某教師在教學“正方體的側面展開圖”一課時,給每個小組提供了正方體紙盒和剪刀,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探究正方體側立面的展開圖,最后讓各小組將展開圖張貼在黑板上進行交流,由于教師沒有充分組織各組匯報,沒有引導他們繼續深化交流與展開思想的碰撞,因此學生只探究出了三種展開圖,沒能發現另外的八種展開圖,教學不是很成功。
合作交流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如果教師能夠關注合作的最后一個交流環節,不虎頭蛇尾,做到善始善終,調控學生的合作交流,就會減少低效合作,提高合作質效。
教師作為小組合作的管理者,要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溝通渠道,讓學生充分展開情感交流與思想碰撞,實現經驗的分享與共同的進步。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合作過程,更要關心學生的合作交流,要關注小組內成員的交流,更要關心組際之間的交流,對學生合作交流進行及時調控,調節他們交流的氣氛,激發學生交流的熱情,激勵他們踴躍展示交流,調控學生合作交流的深度,引導學生展開思維的交鋒,引領他們在評價中不斷完善,使他們在碰撞中擦出思維火花,讓合作從有效走向高效。
總之,合作學習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為教學推波助瀾,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嚴控合作頻率、掌控合作過程、調控合作展示,提高小組合作的效果,使之成為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皋市磨頭鎮磨頭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