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進行低年級繪本閱讀教學
作者:姚曉靜
發布時間:2020-06-17 13:50: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面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我一直找不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后來幾經探索和嘗試,覺得繪本閱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學以及思考分析后,我對低年級繪本閱讀教學有了一些初步的體會。
一、細抓畫面,進行讀圖能力的培養
繪本也叫“圖畫書”,是許多國家首選的兒童讀物。但有些家長不愿意孩子讀繪本,認為閱讀就應讀文本,豈不知讀圖能力和讀文能力一樣重要。那么如何培養孩子們的讀圖能力呢?筆者認為應從孩子最感興趣的圖畫入手。
比如,在閱讀《蘇菲生氣了》這本書時,其中一個章節是蘇菲生氣后跑出家門,但又無處發泄,只能選擇不斷奔跑。當她緩過勁來時,頭抬起來了,身子直起來了,眼睛看到了綠樹,耳朵聽到了小鳥的歌唱……同樣的一片樹林,同樣的一片景致,但畫面給人的感受卻截然不同。通過抓住這些細節進行觀察,經過前后對比體會,孩子們就不難發現,這段奔跑后蘇菲的變化:辮子順了,身子直了,眼睛亮了,充分說明她的心情緩和了。這為后面理解“運動可以調節心情”這一主題奠定了基礎。
二、抓住標點,大膽開展創造性閱讀
繪本大多以圖畫為主,文字較少,但少并不意味著作用小,有時簡單的一個詞、一個標點也會打開孩子創造思維的大門。在閱讀《蘇菲生氣了》時,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蘇菲沖出了家門,把門‘嘭’的一聲重重地關上了……”面對這個省略號,我并沒有繼續往下讀,而是抓住這個機會進行了創造性思維訓練:如果你是蘇菲,會怎么做?有孩子說會大哭一場,有孩子說會在外面待一會兒回家,還有幾個男孩子說會搞一點小破壞……不管孩子的做法如何,我都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孩子閱讀的主體性,平等分享他們閱讀后的獨特感受和內心體驗,并鼓勵其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編寫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這也是對閱讀內容的拓展延伸。
三、彼此聯系,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低年級孩子年齡比較小,對有些繪本內容理解不是很清楚,有時候想到了卻無法找到合適的語言來表述,這就要求我們要找到適合他們認知能力的方法并加以引導。比如,在閱讀《花婆婆》時,我們不僅要引導孩子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盡力做一個“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人”,而且還要讓他們明白很多美好的東西需要代代傳承,如文中花婆婆對“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行為傳承。除此之外,還有誠信、善良、寬容、敬業和擔當。許多孩子對“敬業”和“擔當”是理解不了的,當我們在閱讀《小口罩大歷史》時,醫生在治療各種疾病的時候,工作人員不斷思考和研究,不斷嘗試和改進,發明了具有各種作用的口罩,這就是“敬業”的一種具體表現。再結合當下正在發生的新冠病毒疫情,最前線的醫療工作者的種種表現,孩子們就不難理解什么是“敬業”什么是“擔當”了,進而對醫務工作者產生更強的敬意。
四、結合實際,充分發揮主題引導的作用
讀了《鬼鬼盯著你》后,有孩子說自己身上最大的“鬼”就是太愛哭了。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大部分孩子可能都會以哭來宣泄情緒,其實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減壓的有效措施,但有些孩子哭得頻率有點高,會讓自己或者大人很苦惱。于是我給孩子們選擇了《蘇菲生氣了》《生氣湯》這兩本書,讓孩子明白生氣了、受委屈了、情緒低落了都不可怕,我們要嘗試用多種方法調整自己的心情,比如運動,比如到大自然中去,再如畫畫、傾訴等。這些方法都是這兩本書中主人公用到的,孩子們閱讀后會更容易接受。
五、聯系時事,關心社會中的人與事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一疫情,口罩也成了熱銷產品。在此期間,我和孩子們共同閱讀了繪本《小口罩大歷史》,讓孩子們了解了口罩的發展歷程和不同型號及作用,還借此機會讓孩子們了解世界上幾次較大范圍的“疫”情,進一步讓他們感受醫務工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不斷進取的創造力,并引導孩子觀看新聞,說一說戰疫英雄及事跡,從而產生對醫務工作者的尊重和敬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從小養成關心“天下事”的良好習慣。
加拿大的帕瑞·諾德曼教授曾說:“回應故事或圖畫,就是在和表達不同人格或經驗的文本交流,而和他人討論我們體驗過的文本,則是不同心靈的交流。”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繪本閱讀后,我開展了一次閱讀交流會,沒想到孩子們的發言空前踴躍,而且描述有理有據,這使得我不禁感嘆:小繪本,大道理,選對了,講好了,就不怕孩子們沒興趣,也不怕孩子們不愛閱讀。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陶瓷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