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雖然多數校長能夠認識到教科研工作的組織功能,但實際上運作起來很恍惚,虛無縹緲式教科研管理是多數,心里真正較勁的還是成績。為此,需要合理定位縣區和學校教科研組織功能和任務,才能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真正提升。

一、縣區和學校教科研組織功能

1.縣區和學校教科研組織應該是學習型組織

傳統教科研在功能上更多的是體現為關注研究教材、教法和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對教師的專業發展關注不夠,這導致有的教師從教數十載,其專業發展水平還只停留在入職后的初期水平上,甚至有倒退現象。因此,學校教科研組織要發揮引領學習職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縣區和學校教科研組織是學校與教師發展的“助推器”

教科研組織需要進一步提高專業化水平,創新教科研模式,強化服務意識,完善工作機制,改進工作方式,增強教科研實效,以校本教科研為重點,積極開展校際教科研,推進區域聯片教科研,大力提倡網絡教科研,切實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讓縣區和學校教科研組織切實成為教師發展、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校辦學理念轉變的“助推器”。

二、縣區和學校教科研組織的任務

要充分發揮縣區和學校在教育科研中的實踐主體作用,鼓勵教科研組織結合實際開展教育改革實驗,調動廣大中小學教師增強科研意識,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深化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認識,探索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教書育人的有效方式和途徑。

1.縣區教科研組織是深化課改的推動者

教科研組織機構是教育行政部門最能依靠的專業力量,如果沒有教科研部門對基礎教育教學的研究、指導、服務、管理,深化課改很難實施和進行。教科研工作者要研究教材教法,聚焦教學,聚焦課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幫助廣大學校進一步轉變認識,投身課改,深化教改,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2.教科研組織為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專業服務

縣區和學校教科研組織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一是創新教科研體制,在準入制、輪崗制、退出制、激勵評價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特色。二是創新教科研模式,在校本研修基地校,聯片研修、區域研修、網絡研修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優勢。三是開展推進內涵發展、提高質量的應用項目研究,讓教科研成為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形成專業支撐力量。四是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科研活動,狠抓課堂教學,以深化課改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成社會共識。

三、有效發揮教科研機構的引領、指導和服務作用

1.強化管理職能

一是以科研活動為載體,搭建教師專業成長平臺。市、縣(區)教科研機構需要不斷改進工作思路與方法,較多地以聯片實踐活動、競賽活動等方式促進區域教科研工作的發展。活動有利于優秀教師充分發揮他們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輻射和影響作用,促進各學科教師積極學習,更新理念,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二是以校本研修為抓手,以科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專業發展的場域更多是在學校,市、縣(區)級教科研機構工作的重心要下移,工作的重點是要抓好校本研修工作。三是市、縣(區)級教科研機構要引導學校加強校本研修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工作的各項制度,調動教師參與校本研修活動的積極性。

2.督促和指導學校扎實做好教學常規工作

教科研人員要積極參與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聽評課質量;要強化教學反思,開展教育敘事研究,增強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要開展優秀教科研組建設工程,創新活動形式等。

3.開展區域合作研究

活動形式包括教學開放周、專題講座、讀書活動、課堂展示或競賽、教學經驗交流、集體備課、統一的教學檢測及比較分析等。市、縣(區)教科研人員要包片參與片區教科研活動,進行專業引領,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

四、在縣區教科研機構協調下發揮教育科研骨干的引領作用

在部分城鎮區域的中小學教育科研活動中,區域全面化和均衡化是教育科研發展的一大桎梏。要想推進區域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向更高水平邁進,必須進一步強化區域內教育科研軟實力的均衡化發展。一是區域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發展基層教育科研活動,解決普通學校、邊遠學校的教育科研薄弱問題,如開展教育科研幫扶工作,組織一線教育專家深入到辦學力量最薄弱的學校,集合鄉鎮、農村中小學的科研力量,共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薄弱學校的教育科研相關課題活動提供科研支持。二是發掘基層學校一線教師隊伍的潛力。尤其是在龍頭課題研究、專題調研活動和科研實踐活動中,鼓勵一線教師主動參加,給基層教師提供更多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活躍在教學一線的普通教師是區域教育科研的主力軍,一線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才真正反映區域內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整體水平。因此,在相關的教育科研活動中,教育主管部門不僅要發揮名師的引導力量,更要努力挖掘普通教師的教育科研潛力。

1.強化指導與服務職能

教科研機構要在一線教師的學科教學、課題研究中發揮專業引領的作用,指點迷津,指明方向。

2.健全培訓模式

縣區和學校教科研組織協調配合,加強對教師培訓模式和內容的研究,充分利用市內教育資源,做好教師培訓工作。培訓形式由單一的講座豐富為對話、沙龍、論壇等,通過教研員與教師的雙向互動、平等交流,促使教師建立并強化科研自信。

3.做好調研和指導工作

教研員對學校、教師的調研、指導,變自上而下的“鑒定式”為平等公開的“探討式”,使教研員成為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發展的伙伴和知己,幫助年輕教師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4.組織牽頭實施 “名師工程”和“助教工程”

選拔一批政治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教學成績突出的教研員與優秀教師作為模范名師。加大對教學上存在較大困難的教師的指導和幫扶力度,采用“一幫一”的幫扶形式,通過學歷提高、集體備課、拜師學藝、深入課堂指導等途徑,幫助這類教師較快地成長起來。

五、營造基于實踐和量力而為的生態教科研環境

1.營造多樣化的教科研范式

我國目前教科研主要范式有聽課評課、報告會、課題研究、學科培訓等,無論哪一種范式都有自身的優缺點。因此,在教科研中我們不能只采用某一種教科研范式,而是根據教師培訓需求采取不同的范式或不同范式的結合,如基于課題研究的主題研討范式、基于報告會的聽課評課范式等。

2.營造多元化的互動氛圍

多元互動是教科研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它的缺失將會降低整個生態系統的功能與作用。在多元互動的氛圍中,一線教師與教研員、校長、學科教學專家組成教科研團隊,共同制定教科研總體目標與分級目標,團體成員各司其職,教研員是教科研活動的組織與策劃者,校長是教科研活動的監督者,學科教學專家是教科研活動的顧問,而一線教師是教科研活動的真正執行者。在教科研活動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提供多元互動的機會,即使是報告會,也要設法讓與會者參與討論,引發一線教師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思考。

3.營造均衡的教科研發展態勢

均衡發展態勢是教科研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教科研活動主題要盡量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學段、不同年齡教師的需求。教科研活動主題選擇要均衡,可供選擇的范圍以課程標準為指南。此外,通過區域協作教科研,促使中西部與沿海地區或同一地區不同學校教科研的均衡發展。在區域協作大背景下,以幾所學校教科研組為單位,共同制定教科研制度、教科研總體目標,共同組織教科研活動,以實現強弱聯合、優勢互補。

六、搭建引領和驅動教師互助研修的發展平臺

重視加強不同類型、不同層級、不同屬性科研機構之間的協同創新,構建上下聯動、橫縱貫通、內外合作的協同創新體系,全面提升教育科研戰線協同攻關能力。積極搭建全國教育數據信息平臺,建立全國教育數據公開共享機制;搭建全國教育調研平臺,聚焦教育重大決策部署實施情況和重大現實問題,協同開展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完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管理平臺,統籌管理和使用各級各類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果。發揮不同類型教育科研機構的特色優勢,加強與政府、企業、學校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科研合作。

市、縣(區)教科研機構要積極搭建平臺,不僅要壯大教育科學普及專家隊伍,傳播先進教育理念,普及教育科學知識;同時,還要提升全民教育素養,指導做好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密切關注教育熱點問題,準確研判社會輿情,引導人民群眾合理預期,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七、讓基于實踐的教科研成果服務于教育質量的提升

在縣(區)內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最終目的是讓教育科研成果服務于區域內教育教學事業,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因此,區域教育主管部門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教育科研主題活動,另一方面要注重對教育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轉化。如在小片區內開展“教、學、思”的主題科研活動,開展課題研究、課題調研和課題實踐等三項活動,組織片區內教師積極參加,發展相關課題小組,將各位教師的科研成果集中起來,撰寫科研報告,開展專題講座。最后,要將該主題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力量,一方面,通過教育科研活動提升教師科研能力,提高專業化素養,加強基層教師的理論素養;另一方面,讓科研成果指導日常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當然,在教育科研活動和成果轉化中也要加強一系列指導和幫扶工作,以提高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