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名校+”工程,西安市新城區太華路小學的校園更美了。這里有迷人的四季——桃紅柳綠的春天,花繁葉茂的夏天,楓紅菊香的秋天,松青雪白的冬天,師生們都稱自己的學校為“綠色生態校園”。學校實現了從生源流失的城中村小學向優質公辦小學的華麗轉身。

城中村小學成了熱門學校

除了園林式的美麗校園外,太華路小學的智慧思維創客空間和特色的創客教育也頗具新意。

在創客空間內,匯集了車床、激光雕刻、航模、AR、3D打印機、機器人、智能門窗等人工智能教學設備,學生可以在創客空間內學習航空、航天、航海模型的相關知識以及機器人、少兒編程等多種特色課程。學校還有西北首個智慧音樂創客教室,每周給學生開設一節鋼琴課,通過智慧鋼琴課程,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

誰能想到在2015年之前,太華路小學是一所環境和基礎設施較差的城中村學校。為了改善辦學條件,學校開展了改擴建工程,加強硬件建設,包括數字化校園的建設。

在西安“名校+”工程的指引下,學校與西安新知小學成立聯盟,三年三個臺階,從學校聯盟形成集團辦學到“一長多校”深度融合,通過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形成均衡發展,讓學校迸發出新的活力。

由于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先進、學校管理過硬、教育教學質量高,西安市新城區太華路小學成為家長和學生眼中的優質公辦小學,一時間成了家長眼中的“香餑餑”。

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為了緩解群眾反映最突出的“擇校熱”“大班額”等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2018年9月,西安市決定實施《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動計劃 (2018—2021年)》。

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解慧明告訴記者:“以輸出‘名校’辦學理念、教育教學方法和先進管理為核心,以輸出優秀隊伍為關鍵的‘名校+’工程,會讓更多學生享受更加優質公平的教育,從而推動全市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覆蓋,辦好人民群眾家門口的學校。”

按照計劃,到2021年,西安市共組建“名校+”教育聯合體140個。其中,2018年60個,2019年25個,2020年25個,2021年30個。通過實施“名校+”工程,運用“四種管理模式”,做到“六個統籌”,培育更多“名校”,提升更多普通學校,不斷縮小市域內城鄉、區縣和校際辦學差距,推動全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名校+”工程自啟動以來,給西安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2018年6月,西安市第二十三中學與西安市回民中學成為“名校+”教育聯合體后,兩校進一步深度融合。作為西安市第二十三中學的“+校”,西安市回民中學初一的學生和任課老師集體搬到二十三中學上課,而作為“名校”的二十三中學則把學校初三畢業班的學生和任課老師整體轉移到西安市回民中學上課,這樣的深度融合讓老師們欣喜不已。

西安市大學南路小學和分校在深度融合中,形成一個校長、兩個校區的管理格局,在“名校+”工程推動下,分校的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教師的成長速度加快,學生人數實現了翻倍,學區內生源紛紛回流,已經成為學生和家長的“口碑”學校。

弱校變強,“+校”向好,質量明顯提升,美好初衷正在變成現實。截至目前,全市共組建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132個,區級772個。

教科研助力“名校+”工程

隨著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教育科研的推動作用越發顯著。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大力深化西安教育“名校+”工程,持續實施《教科研助力“名校+”工程“431”工作方案》。“431”工作方案是通過課題研究、校本研修、骨干培訓、教學視導四項措施,《西安教育》“名校+”專刊或專欄、“西安教育科研”微信公眾平臺等三個宣傳平臺,定期舉辦一次現場交流會、推進會或經驗總結會,使教科研助推“名校+”工作落到實處。

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通過市、區兩級教研員和名校優秀教師視導團隊的協作指導,共同促進“名校+”教育聯合體尤其是“+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擴大全市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從而整體提升西安市教育教學質量。

西安市教育局將進一步加強組織保障、經費保障、制度保障和激勵保障,以更大力度高起點大規模建設義務教育學校,加快擴大優質資源增量;加快現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提質,激活盤活存量教育資源;加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打造一流校長教師隊伍;加強機制創新和督導考核,持續深化“名校+”工程,確保三年行動計劃按節點落實落地落好,切實提高全市基礎教育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