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樹”緣何常青
—— 成都市“名優退休教師下鄉興教計劃”觀察
作者:魯磊
發布時間:2020-06-09 10:00:36 來源:中國教育報
日前,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20年銀齡講學計劃有關實施工作的通知》,2020—2021學年全國計劃招募4800名講學教師。
銀齡講學計劃自2018年實施以來,招募了一批優秀退休教師奔赴廣大鄉村學校,開展以課堂教學為主的講學活動,在提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方面發揮著作用。
事實上,早在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就開展了名優退休教師下鄉興教的“常青樹計劃”。作為銀齡講學計劃的試點之一,成都市10年探索形成的經驗,或許能夠為銀齡講學計劃的更好推行提供參考。——編者按
日前,成都市中小學陸續迎來學生返校,今年65歲的余業果又開始忙碌起來。查資料,寫教案,和“徒弟”——邊遠鄉村學校的校長、教師們交流探討,從早到晚,他樂此不疲。這樣“退而不休”的工作狀態,余業果已經保持了10年。
2010年,成都市以政府名義、以市級財政為保障,由成都市教育局組織,面向全國公開招募名優退休教師下鄉興教,并將其命名為“常青樹——名優退休教師下鄉興教計劃”,對該項計劃寄予厚望。時任成都市副市長傅勇林在常青樹計劃動員大會上表示:“成都是全國統籌城鄉教育改革試驗區,讓城鄉的孩子都能接受均衡的教育,需要我們探出路子。”
發揮退休名優教師余熱,助推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成都率先邁開了步。從簡陽市綜合實驗學校校長崗位上退休的余業果,了解到常青樹計劃后心潮澎湃,報名參加了首批計劃,開啟了全新的退休生活。10年來,已有322名像余業果一樣的銀齡教師,行走在山村田野,奔忙于村小課堂,成為提升鄉村教育教學水平、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常青樹”。
“常青樹”為什么能夠常青?在成都市教育人才服務中心主任李全看來,瞄準鄉村學校需求,制訂科學的援教計劃,最大限度發揮退休教師在教學科研、學校管理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是“常青樹”能夠持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常青樹計劃并不是一項簡單的支教活動,而是以退休教師為突破點,全域協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薄弱地區流動的系統性構筑。”李全說。
觀察一:老教師要不要給學生上課?
學生稀疏的教室里,不時傳出粉筆敲擊黑板的聲音,工整的板書上圈圈點點畫滿標記。講臺上,兩鬢斑白的教師聲嘶力竭:“這里很重要,快記下來!”講臺下,學生瞪大了眼睛一臉茫然……這是常青樹計劃實施之初,不少支教老教師曾經歷過的情景。
余業果回憶,按照計劃當時的要求,老教師是要走上講臺給學生上課的,并要保證一定的課時。“一是老教師精力有限,二是師生匹配度不高,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余業果所說的“匹配度”,是指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要能夠互相匹配。有研究表明,師生匹配度越高,越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
李全認為,老教師要不要上講臺給學生上課,反映的是常青樹計劃的“立足”和“定位”問題。“我們招募的都是退休名優教師,他們的特長是什么?他們到農村能發揮什么作用?怎樣才能實現支教效益最大化?這些,都是需要在實踐中厘清的。”
10年前的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平原、丘陵、山區各占三分之一,中心城區、近郊和遠郊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明顯。
2010年對于不少成都遠郊薄弱學校來說,也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當時,不少在“5·12”汶川地震中受損的學校已經完成了災后重建,一幢幢現代化教學大樓矗立鄉間,各種先進的設施設備一應俱全。可這些學校卻缺乏優質的師資,被當地人打趣為“硬件真硬,軟件太軟”。
美麗的鄉村呼喚優質的師資,培養出一支本土化教師人才隊伍是最緊迫的事。“農村學校最缺的不是上課的人,而是上好課的人。”李全說,在實踐中,常青樹計劃逐漸明確了定位,就是“帶名師,促發展”,以名優退休教師帶動一批鄉村學校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從而提升鄉村學校的教學質量,讓鄉村孩子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
基于這樣的認識,常青樹計劃創新老教師崗位設置,選拔具有教育管理經驗的名優校長作為“學監”,全年駐守各設崗區(市)縣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關注和指導整個學區教育,側重培養鄉村中小學優秀校長,并負責整個學區常青樹計劃團隊的組織和牽頭工作。此外,選拔具有教育教學和科研經驗的名優教師作為“導師”,全年駐守鄉村學校,根據“導師”專業優勢和鄉村學校需求,設置“學科導師”“科研導師”“班主任導師”“校長導師”等工作室,培養鄉村中小學骨干教師、青年教師。
作為有豐富管理經驗的老校長,余業果被聘為“學監”,十年來見證了一批批鄉村學校校長的成長。在他的指導和鼓勵下,有的鄉村學校校長人生第一次穿上正裝,用標準的普通話給全校教師作報告;有的第一次明白了校園文化建設對教學管理的影響竟然那么深刻;有的第一次參與了科研課題、發表了學術論文;有上千人次中青年校長、教師成長為省市區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或在各類比賽中獲獎,在不少鄉村學校實現了零的突破……
“離崗退休,不是教育人生的終結,通過常青樹計劃,我的教育生命在更多年輕人身上延續。”余業果深有感觸地說。
觀察二:老教師到崗后由誰來“管”?
第一次了解到常青樹計劃的負責部門是教育人才服務中心時,李全心里有些納悶。當時他認為,老教師下鄉支教主要發揮教學研究的特長,“由教育科研業務部門主管似乎更為適合”。
事實上,教研支持只是常青樹計劃的一部分內容。在常青樹計劃特聘專家、樂山師范學院退休教授徐文基看來,要達到引導優質資源向鄉村薄弱學校流動的目的,僅靠老教師單打獨斗是遠遠不夠的。
“老教師的背后必須要有有力的支持平臺,換句話講,成都中心城區的名校名師資源,乃至全省、全國范圍內的名師、專家資源,老教師們能不能調用?能調用多少?這是問題的關鍵。”徐文基說。
常青樹計劃在支教機制上的創新,讓其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老教師身后,成都市著力搭建了全市優質教師教育資源平臺、鄉村教師教育科研促進平臺和青年教師教研教學展示平臺。“如果把常青樹計劃比作成都市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劑‘藥方’,名優退休教師就是其中的‘藥引’。”徐文基說。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于常青樹計劃的主管單位來說,“管”不僅意味著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務和支持。近年來,成都市組織了30多名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特級校長,乃至多名國外教育專家為鄉村學校教師開展培訓和指導教育教學;不少鄉村學校第一次申報成功成都市級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有的鄉村學校有了歷史上第一個正高級的教師顧問……
2017年初到成都泡桐樹小學蒲江分校,“導師”黃科瑛就發現了這里教師隊伍的短板——“年輕老師還沒有成長起來,老教師只知埋頭教書,教學骨干出現了斷層”。
經過調研,黃科瑛發現,以往的支教活動,以專家主題講座和零散的送教下鄉為主,很難就促進教師成長的關鍵性問題,展開聚焦的、持續的、系統的研究和探討。
在成立“導師工作室”,手把手帶徒弟的同時,黃科瑛根據學校的師培需求,向成都市教育主管部門提出名師支教申請,策劃組織了系列名師送教活動,實現了“送培一體化”,極大促進了當地教師的專業成長。讓黃科瑛感到踏實的是,在常青樹計劃的構架下,老教師并不是孤立的,“全市的優質教育資源都能為我所用”。
作為老教師支教成果的展示和檢驗平臺,每兩年一屆的“常青樹”講課比賽都讓黃科瑛記憶深刻。2019年4月23日,成都市“常青樹”導師工作室學員的賽課活動分別在大邑縣南街小學和都江堰青城山學校拉開序幕。黃科瑛團隊的教師抽到的是二年級語文課文《小毛蟲》和五年級體育課程“籃球行進間運球”。
從疏導緊張情緒,到解讀教材、分析教材、撰寫教案、試講演練……天黑了,夜深了,黃科瑛還帶著團隊研討:如何引導孩子們深刻理解小毛蟲破繭成蝶的艱辛?如何讓學生在行進間運球完成繞桿動作?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借班上課孩子的積極性?
第二天,在成都市“常青樹”工作室學員課堂教學大賽中,經過激烈角逐,黃科瑛團隊教師脫穎而出,分別獲得成都市一、二等獎的好成績。
成績公布后,泡桐樹小學蒲江分校的教師們歡喜雀躍,流下了眼淚。他們感嘆,在常青樹計劃的支持和幫助下,邊遠鄉村小學終于“打了個翻身仗”。
觀察三:老教師如何融入鄉村教育?
常青樹計劃的實踐探索,也曾坐過冷板凳,經歷過迷茫。
成都市教育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賴萍長期對接老教師下鄉的服務和保障工作。她記得,常青樹計劃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有老教師住在學校里,學生放學后就剩下他一個人;有的老教師到崗位后,被‘晾’在一邊,無事可做;還有的鄉村學校校長、教師認為老教師是‘空降’下來的‘欽差大臣’,對其敬而遠之……”
融入鄉村學校的教育生態,是“常青樹”們發揮其作用的前提。
徐文基在《基于區域教師均衡發展的“常青樹計劃”實踐研究——以成都市為例》中,對老教師難以融入鄉村教育的原因做過系統分析。他認為,作為退休人員,老教師在鄉村學校被認可和接納的程度不高;從鄉村學校層面來看,不同學校、不同的在職教育管理者,面對老教師時心態各不相同,雙方需要對接、磨合;從老教師自身來看,不少人退休前在業界已經有很高的名譽和地位,潛意識仍停留在在職校長或名優教師的角色定位,缺少角色的轉化,難免會產生心理反差與潛在的沖突。
為解決上述矛盾,每年,成都市都會對新一屆“學監”和“導師”進行崗前培訓。徐文基在培訓中總是要強調“尊重,是因為我們是老者,但要別人敬重,需要展示出我們的經驗、才干和智慧”。
余業果每年也應邀和新“學監”、新“導師”交流經驗,他以自身經歷幫助老教師們轉變角色和心態:“到農村學校后,要有‘三個學會’,學會交朋友、學會當參謀、學會當學監(導師)。”
常青樹計劃駐簡陽學監、四川省特級教師、原四川省政協委員唐順發認為,要提升鄉村學校對老教師的接納度,關鍵在于老教師下鄉后要為鄉村教師成長、鄉村學校發展解決實際問題,不是“走過場”,“這就決定了幫扶的內容和手段,一定是從鄉村學校的需求中生發的”。
2017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了2016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從這份報告中,唐順發了解到,簡陽市四年級學生每月的課外閱讀量在4本及以上的比例為61.3%,低于全省均值8.1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均值8.9個百分點;簡陽市八年級學生每月的課外閱讀量在4本及以上的比例為44.3%,低于全省均值4.0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均值3.7個百分點。
“這讓我很吃驚。”于是,唐順發在簡陽三星學區開展調研,進一步了解簡陽鄉村學生閱讀的現狀,他以此為突破口,向三星學區督導組提出建議,大力推進學區內各中小學廣泛開展國學誦讀和課外閱讀活動。
這樣的建議,直擊簡陽市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的痛點,督導組非常重視并贊同唐順發的想法,委托他代擬了《簡陽市三星學區初中語文閱讀計劃實施方案(試行)》。
2017年12月13日,三星學區督導組在簡陽全市率先舉行了國學誦讀暨推進農村學生課外閱讀活動啟動儀式,從此,學區內各學校開始廣泛開展學生國學誦讀和課外閱讀活動。在閱讀活動中,不少鄉村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有了落腳點,學校發展找到了“生長點”,辦學品位越來越高。
唐順發還把閱讀活動和教師培訓聯系起來,讓工作室教師參與編寫學生讀本,寫心得,編寫個人成果集。“編寫教材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寫心得和個人成果集又是總結、提煉、升華的過程,年輕老師因此成長飛快。”
找準了鄉村教育的需求,切實幫助鄉村學校解決了問題,幾年下來,唐順發不僅在鄉村學校“留住了、干好了”,更贏得了當地師生的尊重和敬仰。
■專家觀點
因地因人施策推進銀齡講學計劃
容中逵
銀齡講學計劃為廣大鄉村學校教學水平和育人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有效緩解了鄉村學校優質師資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矛盾,促進了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從具體實施情況來看,招募活動是按計劃分指標進行的,但2018年以來全國各省份招募數量并沒有達到計劃預期。例如,湖南省這項工作是做得較為出色的,但2018年計劃招募300人,實際招募259人;甘肅省也很重視這項工作,2019年在教育部網站發布100人的招募計劃,但只招募到21人。
此外,《銀齡講學計劃實施方案》規定的資格條件是“具有中級及以上教師職稱,以高級教師為主”,但從目前相關省份情況看,所募教師多為中級職稱。例如湖南省2018年招募的259名教師中,高級教師有20人,占7.72%;甘肅省2019年招募的21名教師中,沒有高級教師。
之所以產生上述現象,是因為招募對象實際情況的差異性。退休教師身體狀況不一、家庭情形各異、對退休后的生活追求及規劃不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其對招募活動的態度。因身體不適、子女反對、享受退休生活等原因,不應招募者多有存在,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更是如此。
如何保證銀齡講學計劃的有效實施?建議考慮如下措施:一是細致統籌。在招募方式上,建議將國家貧困或“三區三州”地區所處地域的相關自然條件、辦學狀況及招募教師的崗位需求予以細致統籌并做出公示,以便受募人員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選擇。二是明確分類。在招募教師所盡職責上,建議將所募教師分為課堂教學與教育指導兩類。課堂教學類集中解決鄉村學校課堂教學的具體學科及其課堂教學指導問題;教育指導類集中解決鄉村學校的課程規劃、師資培養、學校管理等相關能力水平提升問題。三是追蹤成效。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單位,形成追蹤機制,及時掌握招募教師在所屬服務區域及學校的基本動態,其目的不在于考核,而在于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為今后該項工作的完善提供改進意見和措施。
但招募退休教師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教師的有效供給問題。在確保鄉村教師有效供給方面,一個基本的思路是,在當前社會發展總體態勢和既定制度框架下,鄉村教師的持續有效供給不能依據從教者本身的意愿來實現,而要從宏觀上采取國家干預的方式來解決。具體需采取三類制度:一是入職階段師范生的國家計劃分配制度,主要解決鄉村師資的基本供給問題,目的是確保廣大鄉村有師可教。二是從教階段鄉村教師的自然分層分流制度,主要解決鄉村師資的動力問題,目的是確保廣大鄉村教師所求可達。三是退出階段鄉村教師的社會公平保障制度,主要解決鄉村師資的效應輻射問題,目的是確保廣大鄉村教師無憂可顧。
(容中逵系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鄉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教育報記者 董魯皖龍 采訪整理)
■基層探索
幫助青年教師在職業發展中少走彎路
謝作塘
2018年,得知銀齡講學計劃的消息,我第一時間報了名。我是特級教師,也是全國優秀教師,報名的初心就是把幾十年的教育經驗,尤其是鄉村教育的理念釋放出來,去指導青年教師。
近些年,鄉村學校有一大批新到崗的青年教師,他們有干勁,但缺乏經驗。他們白天承擔課時多,晚上備課、改作業,還要照顧學生生活、參與各種事務性工作,能靜下心來自主研究教材教法的時間少,工作壓力很大。
為了幫助青年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在職業發展中少走彎路,我與幾位退休教師組建了銀齡講學團,到本縣巖泉、玉溪鎮鄉村學校開展幫教活動。每到一所鄉村學校,我們都會去聽課,課后和教師交流,發現他們備課、講課存在什么短板,就一點點去講怎么做會更有效,然后再上示范課,這樣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基于這些年的實踐,我建議縣級教育部門可以牽頭組建3—5人的銀齡講學團,了解每個鄉鎮的教育薄弱環節后,由講學團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退休教師體力不如青年教師,上講臺給學生授課容易疲勞,但指導青年教師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除了國家撥款,如果本地教育行政部門能夠給退休教師提供一些補助,會吸引更多教師參與銀齡講學計劃。
(謝作塘系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玉溪鎮學校退休教師,中國教育報記者 董魯皖龍 采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