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庚子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節奏。疫情雖然帶給大家諸多不便,但同時也為教育人帶來了更多的思考。面對突然而至的未來,教育形態已然發生著巨大的改變,面對未來,你我該如何行動?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2000年發起的新教育實驗,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宗旨,吸引了全國各地4200余所學校加盟實驗,踐行著新教育理念與行動,深刻改變了近500萬師生,積極影響著中國教育,他在《未來的學校》中描繪著新教育的理想模樣,也為我們探索未來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方向。

學習中心,長什么模樣?

朱永新教授說,未來,物理形態的學校,鋼筋水泥、磚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還會有,圍墻也可能依然在,但是,傳統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

人類本來是沒有學校的,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學校的國家之一,從父系氏族末期“成均”“庠”到奴隸社會“序”“校”再到商代才出現不同年齡階段的學校。而我們較為熟悉的“私塾”也是在100多年前出現的。因為只有極少部分人才有學習的機會,所以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還有80%文盲。新中國的教育,給了所有人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而教育活動中的閱讀更是不可替代的。

今天,互聯網的發展,為現代教育制度的變革,為我們所預判的“未來學校會被學習中心取代”提供了重要條件。疫情之下的這個時代正在倒逼學校展開不尋常的“生長”。倒逼著我們去努力想象、描繪一個新的教育故事,以及可能的路徑;倒逼著我們去努力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原點、學校存在的新方式、我們如何培養人、以及教育管理的系統性與專業性。誠如朱教授所言,未來的學習中心不再是孤島,而是彼此連接的環島。未來的學生,不像現在一樣在一所學校學習,而是在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而且是跨區域甚至是跨國界的。例如全國新教育實驗學校有4000所,那么,學生就可以在4000個學習中心之間游學選修。而疫情背景下,我們正在開展的線上教學,即整合了全區優質教學資源,我校就有14位省級教學能手參與課程錄制,讓不同學校學生進行共享,全區數萬學生受益,這是一個新型的教育模式,也是未來教育的雛形。

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房間都需要預約;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統一的教材,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學制。受疫情影響,返校前一直開展線上教學,按照全區統一要求,每位孩子按時、按課表聽課,旨在培養良好的作息時間。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當時沒有吃透教學內容,但是可以運用回播功能繼續學習,有一些孩子接受能力好,則可以跳級聽課,選課程聽課。這就是超前學習的一種良好狀態。

未來學校,學生準備好了嗎?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接受教育而從善,所以應該一視同仁對他們進行教育。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創辦私學的教育家,孔子打破了官學對學生的限制,他招收學生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虛心向學,交上十條干豬肉,都可以成為他的弟子。未來學校,誰想學,誰就是學生;少年兒童來學,父母也可以同時來學;少年兒童來學,老年人也可以來學;不同社區、不同城市的學生都可以來學。所以,未來的學習中心最重要的學習主體者仍然是適齡學生,然而在每一位適齡學生身邊,都活躍著積極學習的成年人,既成為學生的榜樣,又能給他們提供最好的學習保障。

線上教學以來,我們學校開展的共讀共寫共成長活動,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中國分會(CBBY)“新閱讀 喜說寫”戰疫聯合公益課程、線上教學、新生命教育課程、線上升旗儀式的主題教育、線上班隊會、線上音體美等直播課程,我們的學生父母、還有爺爺奶奶都參與其中,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發揮了示范引領的作用。其中我校優秀學生父母劉德群先生表現尤為突出,他對家族中六個孩子進行說寫訓練,引導孩子們走入說寫課堂,一同學習,一同書寫。同時,他每天按時轉發晨誦、共讀、說寫課,以一己之力帶動80個班級,25所學校參加公益說寫課,讓這項公益課惠及3萬個家庭,成為這個區域最受人尊敬和歡迎的義工。3月3日《環球時報》英文版報道CBBY“新閱讀 喜說寫”抗疫聯合公益課,文中特別講述了他的事跡。劉德群先生是我們新父母的榜樣,也是新教育的受益者,他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歷程,正是未來學校學生與父母該有的樣子。

未來學校,教師準備好了嗎?

未來的教師,私塾制在現代學校形態中的體現是導師制,教師作為學生導師的責任將會越來越重要。未來教師將會是一個精英群體,只有精英,才能做導師。未來的學習將進入一個課程為王、能者為師的新的時代,而閱讀,在未來社會中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毫無疑問,教師作為一個古老的職業,在未來是不會被取代的,智能機器人也不可能全面取代真人教師。那么未來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首先要學會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教育是人的事業,是情感的雙向交流,優秀的教師應當懷有對學生的大愛,發自真心的愛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所謂“親其師 信其道”。其次要更新自我學習方式,養成終身學習習慣。互聯網時代,未來教師需要嫻熟的運用智能機器人獲取各種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數據處理的方法和技術,及時分析教育教學中的各種案例與問題。“人機共教”的新時代,教師將成為自由職業者,未來的教師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指導者、陪伴者。

線上教學以來,我們的教師每天在釘釘統計學生健康情況、發布作業、批改作業、上傳學習資料、進行線上輔導直播、線上班會……陪伴孩子度過疫情時期的同時,儼然成了主播、后臺管理員、客服信息員等,新的工作環境下,每一位教師都積極轉換角色,學習新技術,為成為未來“能者”而努力著。

學習中心,學生父母準備好了嗎?

在人類教育的歷史上,家庭從來沒有缺席過。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家庭在教育方面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自從家庭和私有制出現以后,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家庭都是人類最古老、最權威、最有效的教育場所。家庭,自古以來就是孩子的“學習中心”。

父母是未來學習中心的發現者,對于未成年的兒童,尚不具備發掘自身特長、甄別學習中心特點的能力,父母的意見和建議起著極大的作用;父母是未來學習中心的創造者、管理者和施教者,未來學習中心的舉辦者是多元主體,更加需要家長的管理;父母是未來學習中心的參與者,參與是最好的陪伴,也是管理的一種方式,更是家庭教育資源的重要形式。

9年來,我校家校共育項目組做了大量的工作,從校級父母委員會到年級組父母委員會,到班級父母委員會。每學年召開兩次全校家校共育會,6次校級、年級父母委員會。邀請家長來校開展“親子大講堂活動”“入學儀式”“入隊儀式”“畢業典禮”“學生校外實踐活動”“研學旅行”等等,同時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專家講座”“一對一家庭教育輔導”。既有效運用了重要的人力資源,大大提高了家校共育的實效性,更成為最美麗的教育風景!

面對當代社會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發展,渴望教育變革,呼喚未來學校,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最強音。教育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創新,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行動。

未來已來,教育改革的大路上,我們一直在努力前進!

作者單位:安康市漢濱區培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