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高校合唱教育的審視與重構
作者:賀 波
發布時間:2020-06-02 15:03: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合唱是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具有廣泛的熟知度和參與性。高校音樂教育的普及和迅速發展,推動了合唱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并組織開展相應的課程,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但是由于專業水平、聲樂理念及教學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少數高水平專業合唱團獨占鰲頭和學生整體合唱音樂水平較低的強烈反差。合唱教育遇到了發展瓶頸,而如何推進高校合唱教育健康發展,完善高校合唱教育體系,實現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融合,體現和發揮合唱音樂的價值,值得所有高校音樂從業者關注和深思。
[關鍵詞]合唱教育 藝術 重構 創新
中國現代音樂從萌芽到蓬勃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藝術事業也達到了一個高峰,各高校紛紛開始重視和發展現代藝術教育。合唱教育是現代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高校作為藝術人才的培養基地,誕生和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但在新時代背景下,合唱教育逐漸式微,突出表現在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和時代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無論是從教學質量還是從教學效果上而言,都不盡如人意,合唱教育的“功利化”“邊緣化”“空心化”較為突出,這對于發展現代合唱教育是巨大的挑戰。
高校合唱教育的定位
1.合唱教育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定位
合唱是一種極具感染力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不僅彌補了大學藝術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更能引導學生在團隊協作的氛圍下完成既定目標,使其養成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集體訓練,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唱法,體驗合唱音樂的魅力,從而提升審美情趣。
作為一項集體性活動,合唱教育符合高校的育人要求,強調集體和團隊,突出整體和配合,把學生從個體意識引入集體意識之中,能夠有效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從而鍛造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這不僅是校園文化的需求,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廖乃雄認為合唱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社會奠基,高校培育和發展學生的合唱能力不僅對學生自身受益,更能促進社會和諧,提高國民素質。
2.合唱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逐漸成熟,表現欲和精力非常充沛,對于藝術的理解層次更深刻,合唱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實現健康發展。
一是促進大學生生理發展。合唱教育能以其獨特的演唱方式促進人的大腦發育成長,保護大腦健康。根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藝術學習能夠極大鍛煉人的“右腦”,科學家研究發現,以優美的音樂使左腦進入抑制狀態得到休息后,人的記憶力通常會提高2.17-2.5倍,通過合唱學習和實踐活動,一方面能保護人的大腦,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學生對于學習的投入度及記憶力都會得到明顯提升。學生學習音樂所投入的生理器官要遠遠大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所以這項鍛煉是多方面的,能使各器官得到充分鍛煉和發揮,增強彼此間的協調協作能力。
二是促進大學生心理發展。大學生是充滿表現欲的群體,通過合唱演繹能夠滿足大學生的表演需要,使其身心愉快,對于品格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培養“真、善、美”的品質,音樂使人的行為更優雅,能塑造人的高尚情操,通過音樂學習,可提升學生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代大學生在以聲音的變化來傳遞感情的合唱中,能感受到歡快的氛圍,如愉快的曲調能讓人放松、莊嚴的歌曲能激發人的激情。通過合唱活動,學生的心理能得到滿足,能排除焦慮等消極情緒,可提高學習效率,展現良好的精神風貌。其次,能夠緊密人際關系。合唱需要每個成員的相互配合,只有友好合作才能圓滿完成合唱任務。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需與其他人一起完成整個演奏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水平,還使其在人際交往中提升溝通協作能力。另外,對于大學階段非音樂專業學生而言,合唱教育能讓他們從音樂的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多,如增加學生的音樂情感,感受文化熏陶,激發學生的表演欲,發泄情緒、緩解壓力等。
對普通高校合唱教育的審視
1.學生音樂基礎薄弱
從目前普通高校學生的素質看,大部分學生在初高中階段都未接觸過專業的音樂教育,對音樂的理解和認識僅停留在表面。這主要是受目前高校擴招及應試教育的影響,致使學生接觸專業音樂教育的機會和時間極少,為高校開展音樂教育帶來巨大障礙。一些大學的公共音樂課程成為了許多學生學習音樂的啟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開展合唱教育的效果。
2.合唱教育目標不明
普通高等學校開展合唱教育時,在目標和定位上存在一定偏差,主要以實現學生上臺表演為目的;許多學生對參與合唱教育的初衷也存在偏差,不是為了感受藝術帶來的美好,而是為了課程的學分、獎學金,以及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這種動力推動下,很難實現更高水平的音樂學習,導致合唱教育效果較差。
3.合唱教育內容單一
從高校開展合唱教育的具體內容上看,目前的合唱內容主要以紅歌為主,這些占據了大部分的合唱曲目,部分歌曲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高校在開展合唱教育中過于激進,在形式和內容上過于冗雜,也影響了整體的教學效果。
4.合唱指揮人才不足
在合唱教育中,合唱指揮是整個合唱團的靈魂,但是由于大多數高校缺乏相應的指揮人才,導致在教學的過程中缺乏“指揮”這一關鍵角色,使整個合唱過程缺乏統領和指揮,演奏效果不好。同時,合唱教育一般都是作為選修課,半學期過后,學生不能再次選擇合唱課程,因為合唱學生流動性太強,學校難以形成一支長期穩定的演唱隊伍。
對普通高校合唱教育的重構
1.明確和強調合唱教育的地位
合唱教育深受大學生的喜愛,但由于開課難度大、專業要求高,高校對其不夠重視。對此,高校要充分挖掘合唱能夠培育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提升團隊協作能力的功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合唱教育,借此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推動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展。高校領導層應從思想上重視合唱教育的發展,讓更多學生從公開課、選修課等途經了解和認識合唱,從合唱學習中了解基礎的音樂知識,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以現代合唱思維推動合唱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許多音樂大家在實踐中探索了寶貴的合唱教育經驗,筆者認為利用現代合唱思維去設計和開展普通高校合唱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以合唱思維為導向,順應世界音樂發展潮流,反映現代人的審美價值,在美學原理、聲樂演唱技能、作品層次上多下功夫,不斷開拓創新,創作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合唱作品,也讓更多的學生愛上合唱,與時俱進,推動合唱教育的健康蓬勃發展。
3.推進現代高水平大學生合唱團的發展
當前,高校的教育形式應該更加靈活、多樣。例如,高校可組建高水平大學生合唱團,以合唱團作為載體,組成一個具有一定專業水平和號召力的基礎隊伍,在學校形成較為濃厚的合唱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更多人加入合唱組織。合唱團是大學生社團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集體主義價值觀及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在組建合唱團時,教師應推選音樂素養高、能力較為突出的學生作為合唱團的骨干,以保障合唱隊伍有較高的起點。同時,教師要幫助合唱團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既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又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高校可通過音樂節、演唱會等形式,擴大合唱團的影響,提升合唱團的綜合實力。
4.加強合唱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多普通高校因缺乏資金保障,難以引進優秀的合唱教師,一些非專業學校甚至連音樂教師都配不全。所以,高校一方面應積極吸納高素質合唱人才,另一方面要從高校內部甚至在學生群體中挖掘優秀人才,從基礎上保障合唱隊伍的整體素質。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從網絡上搜集專業性強、水平高的學習視頻給學生,以彌補師資上的不足和空缺;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邀請藝術家到校講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5.鼓勵引導學生自學
大學階段,學生的學習以自學為主,無論是演唱技法,還是演唱形式、效果,都離不開學生自己的努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智慧學習讓學習變得更加靈活,合唱教育是較為典型的興趣學習,學生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從中汲取有益的知識和經驗,以便適應合唱教育需求。
高校在開展合唱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了解合唱教育的定位和重要意義,把發展和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培養目標,在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和專業水平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審美及人際交往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才是對高校合唱教育重構、真正實現現代化合唱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超:《普通高校合唱教學的現狀與思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S1期。
[2]孫梅娟:《非藝術院校大學生合唱團的組建與排練》,《民族音樂》2017年第4期。
[3]李金波:《對高校合唱教學的探究》,《大眾文藝》2013年第11期。
作者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