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移動設備、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傳統課堂教學已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應用型本科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賣力上課,學生卻在玩手機、睡覺等情況,教學效果不理想。本文從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嘗試,并以造型設計中的視錯覺及設計為例,闡述翻轉課堂中的教學設計和實踐。

[關鍵詞]翻轉課堂 教學設計 視錯覺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傳統的教學方式已很難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要求,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已無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了,因而翻轉課堂開始逐漸進入高校教學。

翻轉課堂的意義

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2]翻轉課堂利用信息技術、移動設備將課內、課外的學習內容顛倒過來,通過課程錄像、錄屏軟件等方法將授課內容轉化成數字化文件,通過網絡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課程視頻的學習,進而把寶貴的課堂時間用于開展各項討論、交流活動及指導學生更好完成作業,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3]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課堂時間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學習體驗。

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行翻轉課堂的必要性

1.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得過且過

部分學生對大學的學習目標和未來的職業沒有明確的規劃,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及教學方法。迷茫和沒有方向導致他們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課學習狀態不好,課后作業都需要教師一催再催,仿佛學習是教師和家長的事情。為了讓學生完成作業,有些教師甚至會降低課程要求,而這樣的教育教學質量很讓人擔憂。

2.缺少預習,學習過程參與程度低

由于學校學生生源質量不高,且大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待學習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很少有學生提前預習,這導致他們課堂學習參與程度低,課后也不主動復習、鞏固。很多學生看一眼課表,拿個書本就來上課,課堂鮮有學生認真記筆記,甚至有個別學生只拿個手機就進課堂了。有時候人在教室,實際上卻在趴著睡覺或者玩手機。與此同時,課后抄作業、考試前臨時突擊等,這是很多在校學生的狀態。

3.學生思想浮躁,個體程度差異較大

一方面,學生功利心理較重,在學習中總是企圖走捷徑,直接獲取結果,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肯努力。另一方面,學生個性化差異較大,在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上都有較大差異,部分學生能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有些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催促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但還有一些學生無法按時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

4.教師與學生缺乏互動,只是一味追趕進度

在新一輪教學改革中,為了增加實踐環節很多課程課時大量被壓縮,但教材并沒有進行相應的改變。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難照顧到學生的基礎和學習狀態及學生的接受程度,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總想把所有知識點講給學生。教師備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講課也很辛苦,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我國高等教育學奠基人潘懋元教授認為課堂教學不能滿堂灌。基于以上原因,各學校也在積極地探索和推行教學改革,包括“微課”“慕課”“翻轉課堂”“項目教學”“創客教育”“協作學習”等,以期改變學風。其中翻轉課堂就是一項有效的改革嘗試,它讓學生在課堂外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則變成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首先,課前明確課程的內容和培養目標,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和達到什么能力,引導學生學習講課視頻及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按要求完成課前作業,這個階段學生要掌握需要記憶和理解的知識。其次,課堂上教師對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講解,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進行演示、討論、交流等豐富的課堂活動,在課堂上解決學生的問題,這個階段更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分析、評價、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最后,通過學生的課程作業或設計作品反饋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積極主動鉆研學問的態度。翻轉課堂教學過程具體如表1所示。

下面以《造型設計》中的“錯視覺及設計應用”為例來探討如何通過翻轉課堂實現教學設計。《造型設計》是設計大類專業基礎課,本節教學目標是通過了解視錯覺的類型及產生的原因,掌握視錯覺現象,并能在設計中避免視錯覺的誤導,巧妙利用視錯覺進行多元化視覺藝術形象設計,繼而為后續各類設計提供方法和理論依據。

1.課前準備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課程進度,確定課堂目標及能力培養。教師將所教的基本知識點錄制成微課視頻,通過網絡讓學生提前學習,微課視頻不宜太長,一般不超過15分鐘。在微課視頻中,先通過《摩根賣雞蛋的故事》引入本課主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對生活中的錯視現象有一定的感官認知。然后通過圖形對比和一定量的案例讓學生理解錯視的產生、視錯覺的種類及視錯覺在設計中的應用。最后通過生活場景及經典設計案例,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際的設計中。在微課錄制中,要充分準備教學資料。通過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數字化處理等手段使教學資料和教學內容具有較高的貼合度,能有力印證所講授知識。[4]

對待微課視頻,學生有不同的態度,有的學生根本不看,有的學生只是隨便應付一下。為了獲取良好的課堂效果,還需按照課程知識框架布置一定的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同時要進行考核。在本節教學中我就安排了如下任務:搜尋現實生活中的錯視現象及設計應用并進行分析,以小組(4至5人)為單位制作成PPT進行匯報和分享交流。在任務的驅動下,大多數學生能夠較好地學習微課視頻并完成相應的作業,這就保證了課前學習的效果。

2.課堂教學

面對有了課前準備的學生,教師課堂上可以先對微課視頻知識點進行梳理,強調基本概念、重點和難點。主要目的是引起學生興趣,強化課程內容。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交流搜集到的資料。學生在交流、分享中可以互相學習和記憶,教師可以觀察他們自主學習的程度,同時明確下一步討論的方向和要達到的深度。接下來是互動討論,教師點評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分享成果的情況給學生一些知識點上的提示和引導,鼓勵學生深入討論,討論時可以用思維導圖或便利貼記錄討論過程,最后整理形成小組課堂學習成果。根據匯報、課堂討論和討論成果,小組間互評打分,作為本次課程小組的評分依據,依據組員貢獻率再確定學生個人得分。這樣一方面通過體驗、感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另外,還可以通過小組考核的方式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個人自信。在課堂討論與點評中,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握討論的深度、廣度。做到既激勵了學生,又能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并進行較為深入的思考。在課程最后,教師進行課程總結,知識延展,布置課后任務。具體時間劃分如表2。

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引入案例,提高課程的趣味性,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通過提問題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一般都會積極進行思考并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討論,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變得積極主動,思維也活躍起來了,學生不僅學到了造型設計基礎知識,還掌握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5]

3. 課后跟蹤和在線答疑

學習是一個反復加深的過程,因而課后必須有一定量的作業,而且作業任務要和講授內容密切結合,同時要明確作業要求。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會有對所學知識的新感悟,這是對知識的再次實踐與應用,通過作業我們可以和學生建立進一步的溝通。通過把直接講解移到課堂之外,從而把寶貴的、面對面的課堂時間用來進行豐富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最大化學生在課上進行深層參與的時間。學生在開放式、多元化的教學氛圍中動態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高度關注,適當進行微調和彈性預設,改變傳統教學的僵硬化與固定化的弊病。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要積極進行回應,以保護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

結 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以教師為本”為“以學生為本”,這實際上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要求教師有足夠的課堂把控能力,較強的課程規劃力,同時要隨時與學生溝通交流,掌握學生知識學習和應用的情況。翻轉教學模式與理念在造型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必須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處理好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跟蹤評價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張銳玲:《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平面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析》,《工業設計》2019年第8期。

[2]李海龍、鄧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務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現代教育技術》2013年第8期。

[3]張武威、曾天山、黃宇星:《微課程與反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創新應用》,《課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7期。

[4]鄧麗玲:《“互聯網+”微課教學在平面設計課程中的運用探究》,《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5期。

[5]余龍九:《基于“互聯網+”的項目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工業機器人專業為例》,《教育信息技術》2017年第Z1期。

[6]吳仁英、王坦:《翻轉課堂: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及因應策略》,《教育研究》2017年第9期。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