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泉水灌養一路繁花——陜西省學生心理健康危機干預工作掠影
作者:孔祥娜
發布時間:2020-06-02 10:09: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20年,新冠疫情不僅直接改變了學生的上課方式和開學時間,也給他們的情緒和心理帶來了一些影響。針對此種情況,陜西省教育系統和各大中小學校精心布局,努力打好“心理牌”,助力學生“平安”開學、高效學習。
·心理咨詢專家:24小時“陪伴”·
深夜12點,家住西安市的中學生李芳打開了陜西兒童心理學會的公眾號,向心理專家傾訴她所遇到的困擾和焦慮。
為李芳進行咨詢的是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副秘書長張正。張正告訴記者,為了消解這種群體性焦慮,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從2月30日便開設了公眾號平臺公益咨詢服務。
“學生上課改為網課形式,教師和學生一度‘不太適應’,可能會有些焦慮。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和適應,學生們已經逐漸開始適應網課,但面對不同于以往的開學,可能會對學生、教師、家長和學校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張正說:“平臺開通后接待的咨詢數量比預想的要多。咨詢內容也比原來的范圍要寬泛很多。但最集中的還是青春期遇到的學習壓力、情感問題等。”
遇到咨詢人數多的時候,平臺上的老師要工作到夜里12點多。目前,平臺加上原來的電話咨詢熱線已經解決了不少孩子的嚴重心理問題。張正告訴記者,他曾經一天內接到了三個“思想極度偏激”的孩子的求助,借用心理危機干預花了一周時間把三個孩子拉出了思維的“牛角尖”。
無獨有偶,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在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也設立了“耀州區教育系統疫情心理援助群”,面向全區提供公益心理咨詢服務。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石雪俠一天幾乎24小時都泡在微信群里,回復著大家提出的各種問題,并分享熱點的免費講座。從“如何培養孩子專注力”到“家長如何做好和孩子的溝通”,內容豐富接地氣。而咨詢者從幼兒園園長到偏遠山區的家長,覆蓋面很廣。
這些“空中”“咨詢室”的信號,正穿透時空的“藩籬”,把科學的建議和有效的解決辦法輸送到每一位求助者“干涸的心田”。
· 學校“咨詢室”:打破“口罩教學”的尷尬 ·
與仍然留在家中的其他學段學生不同,錯級開學的初高三學生們普遍有些興奮。“終于可以回到學校面對面向熟悉的老師請教問題了!”咸陽市秦都區電建學校學生李子璇說,“但是戴著口罩上課,看不到表情,多少讓人感到不太舒服。”
不僅學生,教師也有同樣的感受。“我個人覺得雖然我們現在迎來了盼望已久的開學,但是還是不同于以往我們正常的開學。因為我們按要求必須佩戴口罩,在課堂上學生和老師都要戴,這對老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比如老師在課堂上講課時,無法觀察到學生的表情,也會影響到老師的表達。”電建學校心理教師徐燕說:“雖然多數學生還是愿意回到學校,但是在疫情期間,每個人所經歷的事情和家庭環境不一樣,要讓學生和老師都能較好地恢復到正常的學習狀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
學生回到學校心態的重新調整,是每所學校都要面對的共同問題,也是每所學校都在思考該如何應對好的問題。此時,更好地發揮學校現有心理咨詢室的作用,便成了咸陽市秦都區天王學校首先想到的對策。為了確保學生心理健康,天王學校心理咨詢室不僅在整個疫情期間24小時開通心理熱線,以確保第一時間給來電者心理支持。而且學生開學返校后,熱線仍繼續開通。同時,心理教師隨時和科任老師保持聯系,一旦發現有突發問題便會及時進行心理干預。
天王學校心理教師王艷說:“有的學生不愿意讓班主任知道,就直接預約找我,也有一些學生通過班主任聯系到我。通過及時干預,這些孩子的問題都得到了基本的解決。”電建學校的徐燕也表示,通過心理干預,在校學生已經逐漸適應了戴口罩上課。徐燕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動關心學生,關注學生心態是做好心理工作的關鍵。
除了心理咨詢這一形式,心理體驗活動也是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的另一種好辦法。最近,西安交大附中為了減緩高考延期對高三學生心理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學校德育處陽光驛站在班會時間給高三年級學生進行了一場由心理老師呂媛媛和柯婧主導的心理體驗活動:從高考延期的角度出發,通過“擁抱不確定”“我是大偵探”和“重生”三個心理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表達內心情緒,辨別事實與臆想,懂得冷靜分析問題,探索人生中可能出現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克服不良情緒和心理影響。
該校多位學生表示,高考延期心理壓力疏導的系列體驗活動既有趣又有效,為迎考減壓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他們會在各科老師的指導下,重新審視現實,制訂翔實的學習計劃和時間表,以最好的狀態迎接自己的收獲季!
· 教學“新形式”:為宅家學習“賦能” ·
目前,對于眾多被迫“宅家”學習的大學生而言,學習資源缺乏、學習方式單一雖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但可以通過“網圖”等方式緩解,但是對于一些實驗較多專業的大學生而言,缺少實驗學習體驗可能是最大的一個學習“難題”。最近,陜西師范大學通過心理學虛擬仿真實驗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令很多“宅家”學習的大學生在線上平臺獲得了良好的學習體驗。
心理學虛擬仿真實驗這種教學模式是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在疫情中創新教學模式的一種探索。諸如心理學院航空航天心理學團隊依靠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航空UAV虛擬/增強現實飛行錯覺實驗平臺”基礎,同美國普渡(Purdue)大學人因工程實驗室及德國宇航中心DLR合作,在“平臺”聯合上線的視覺后像知覺錯覺實驗,就極大拓展了課程豐富性,為學生的實驗體驗、自行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借鑒資源。同時減少了學習的斷層。據了解,這種教學模式已經被部隊很多教員認可。學生也認為減少了學習的斷層。
用心為學生服務的學校,都會把工作做到學生的心里。最近西安工程大學在線開設的心理講座:《壓力的本質:那些你無法察覺的心理沖突》一開始就贏得了學生們如潮的好評。在互動平臺上一些學生道出了自己的心聲:這兩天就是煩躁,老師,我們該怎么做?然而一場講座結束后,“謝謝老師!”的留言在平臺上“霸屏”。
這次近千人在線觀看的講座是西安工程大學人事處、工會協辦的2020年大學生心理育人宣傳季系列活動第一期,其后續系列講座也將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向師生放送。西安工程大學學工部心理中心專職心理輔導員屈展認為,以網絡直播間的方式對全體師生宣講心理健康知識,是利用其訪問與互動相對便捷的特性創新心理活動方式。因為,此次在嗶哩嗶哩網站直播間進行的線上直播講座是該校首次嘗試此種形式。
而陜西省內其他的高校也依據自身情況,紛紛采取視頻、線上主題班會、線上師生交流等多種方式,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用“心理”支持助力抗疫復學平順展開。
疫情雖未結束,但春天已在每一個教育心理人的心中澎湃開來。
(因受訪者要求,文中學生名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