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學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剖析
作者:劉文彬
發布時間:2020-06-02 10:07: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不期而至,造成廣大中小學生長時間居家隔離,嚴重影響其學習、社交、生活及心理狀態。不過現在,各地區中小學已經陸續復學,如何準確把握中小學生居家隔離期間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證其能順利地進入學習狀態。這成為中小學復學之后首當其沖的任務。
復學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密集群體焦慮心理
中小學生居家隔離期間,接受最多的信息便是減少外出,避免與他人接觸,以防止感染新冠病毒。在緊張的生活環境與信息范圍中,中小學生潛移默化之中形成了強烈的規避社交、獨立生活的心理,具有強烈的安全意識。開學之后,必然會形成大量學生、教師的聚集。中小學生突然從居家隔離狀態進入到群體生活中,必然會產生強烈的密集群體焦慮心理。這一方面表現在學生無法適應密集群體的生活環境,會形成無所適從的感受;另一方面會因擔心感染新冠病毒,而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小學生會不愿意甚至是排斥與他人社交,心理產生恐慌、焦慮之感。這既造成其無法進入學習狀態,也不利于其心理與性格的發展。
學習狀態不適心理
中小學生長期居家隔離,造成預期學習計劃被推后甚至是被壓縮,復學之后,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前一階段的學習任務。然而,部分中小學生在長期的居家生活過程中,存在著生活不規律、學習輕松、行為懶散等問題,一些學生還面臨著晝夜顛倒、沉迷游戲的情況。他們已經適應了這樣的生活方式與學習習慣。復學之后,中小學生會迅速從輕松、不規律的家庭生活進入到嚴格、規律的學習環境之中,還承擔著沉重的學習任務,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雙重督促。這必然會造成中小學生存在著不適應課堂學習的問題,對課堂學習產生恐懼、壓抑、煩悶的感受。這同樣會降低其學習效率,甚至還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健康與情緒性格問題。
疫情悲觀消極心理
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目前,雖然國內已經有效地遏制了疫情態勢,但仍面臨著無癥狀感染者、境外輸入病例、本土關聯病例的問題,還有國內疫情大規模暴發的情況。中小學生在與家人溝通以及媒體接觸過程中,或者是接受到一些負面性的信息,或者是對于新冠病毒過度恐懼,從而對疫情防控效果、病毒破壞作用產生負面認識。復學之后,部分中小學生會將個人所接觸的碎片化信息以及由此形成的悲觀消極心理,傳達給其他學生,從而在校園內營造出一種悲觀、消極的氛圍。尤其是部分學生家庭成員出現被隔離、被感染甚至是因病毒而死亡的情況,可能會遭受其他同學的孤立、排斥甚至是攻擊。這均是復學之后學校需要重點關注和處理的問題。
復學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通過家長群來引導家長正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生長期處于居家隔離生活之中,家長的觀點、情緒以及教育、引導措施,將直接決定著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因此家長成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責任主體。中小學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家長QQ群、微信群,以及具有良好互動、宣傳效果的騰訊會議APP、釘釘APP等平臺,向學生家長傳輸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家長對于學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家長采取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計劃,一方面向中小學生傳輸正確的思想,培養健康的觀念;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生活方式、學習狀態。從而保證學生在復學之后能夠以健康的思想、積極的態度、良好的狀態來參與課堂學習。
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常規性課程進行教學
新冠疫情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影響重大,而且此問題的處理也是一項長期工作,會帶來長久性的長尾效應?;诖?,廣大中小學校既要重視開學之后采用公共課堂、主題講座、校園宣傳、第一堂課的方式,針對學生存在的突出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宣傳、教育、疏導活動,引導學生改變不良心理,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同時還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常規性課程,來進行長期、持續、系統、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梢悦恐馨才艃纱握n堂,圍繞著學生所存在的突出問題,采用主題教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長期、持續地提高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重點關注和糾正特殊學生心理與行為表現問題
部分中小學生存在著對新冠病毒過度恐慌的問題,也有部分中小學生經歷過親屬隔離、感染乃至于病亡的事情,因此在復學之后,會存在更加突出的心理健康或者是不良境遇的問題。廣大中小學校在對學生實施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過程中,還必須重點關注和糾正特殊學生不良心理、行為表現乃至于生活遭遇問題,對于存在嚴重恐慌情緒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對于散布負面信息的學生進行專門的教育,對于遭受鼓勵、排斥乃至于抨擊的學生要進行疏導,并糾正其他學生不良認知和行為。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總體來說,廣大中小學校復課在即,應充分認識到疫情對學生所帶來的密集群體焦慮、學習狀態不適、悲觀消極之類的心理問題,一方面鼓勵家長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另一方面則綜合實施公共課堂、主題講座、校園宣傳、第一堂課、常規課堂、重點關注手段,來全面處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這是學生在復學之后,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