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名校+”工程,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在新時期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新期待,以及國家提出的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新要求、辦人民滿意的西安教育的重大舉措。一年多以來,“名校+”工程對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提升公辦辦學質量、有效化解“擇校熱”發揮了顯著作用。

“感謝西安的‘名校+’工程,讓我家學區內以前沒人愿意上的40中大變樣,不但硬件提升了,還有了名校師資,我也打算將來讓我兒子就近上40中。”家住新城區西一路的市民梁女士說。

多年來無人問津的學校有了大變化

西安市第40中學之前因辦學質量較弱,群眾認可度不高。2017年6月,由省級示范高中西安市第89中學托管市40中學,實行“一長多校”。

市89中教育集團堅持硬件、軟件“兩手抓”,一方面對市40中的教學樓、辦公樓、綜合樓進行全面改造,改善校園環境,提升辦學條件;另一方面,依托市89中總部學校成熟的“教師梯次培養計劃”,對市40中的全體干部、教師進行業務能力提升培養,促進教師隊伍共同成長。

同時,市89中選派優秀干部到40中負責管理與教學工作,市40中教師在市89中進行任課、交流學習,實現了教育教學管理的“深度融合”。兩年來,通過一系列“名校+”戰略措施的實施,實現了市40中的“三大改變”,校園環境大改善;教師隊伍精神面貌大改變;周邊群眾對學校的態度大改觀——2019年秋季招生,原本多年來無人問津的市40中變成了“香餑餑”,180名初一招生計劃圓滿完成,學區內的學生紛紛回流,有效遏制了學區內學生外出擇校的狀況。

“名校+”緩解“擇校熱”

什么是“名校+”工程?據介紹,“名校+”工程是將理念先進、管理科學、師資雄厚、質量一流的學校作為“名校”,將發展潛力、提升空間大的學校或新建學校作為“+校”,以輸出“名校”辦學理念、教育教學方法和先進管理為核心,以輸出優秀隊伍為關鍵,引領“+校”快速發展而組建學校教育聯合體,構建合作共生共贏機制,其目的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推動全市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覆蓋,緩解“擇校熱”,治理“大班額”。

為全面推動“名校+”工程,我市多措并舉,通過“公辦+公辦”“公辦+民辦”“民辦+公辦”“民辦+民辦”4種方式,跨辦學體制、跨城鄉區域組建“名校+”教育聯合體。

同時,運用“一長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結對提升”4種模式,強化名校與“+校”管理。一長多校即任命“名校”校長兼任一所或多所“+校”校長,對“名校+”實施全面統一管理。委托管理,即學校舉辦者通過與“名校”簽訂委托管理協議,聘任“名校”校長兼任“+校”校長,明確各方責任、權利和義務,實現“名校”對“+校”的全面統一管理。兼并融合,即在同一性質同一學段“名校”兼并“+校”,在辦學軟硬件方面全面融合,實現同一個法人、校長及管理團隊,實施統一校園使用、統一教師安排,統一招生編班,統一教育教學,統一管理考核。結對提升,即區縣(開發區)教育部門確定轄區一所“名校”與相對薄弱公辦“+校”簽訂結對協議,明確責任、權利和義務,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帶動提升“+校”發展。

“名校”“+校”調配交流教師比例不低于20%

為促進“名校”與“+校”共同提升,我市統籌組建“名校+”教育聯合體。區縣(開發區)教育部門根據區域教育發展實際,統籌規劃,負責遴選“名校”、確定“+校”,經市教育局核準后,通過命名、更名、授權掛牌等方式,分期分批結對組建“名校+”。跨行政區域“名校+”由市教育局協調組建。

在統籌改善辦學條件方面,市、區縣(開發區)教育部門加大對“+校”的投入,采取“集中投入、整體提升”的方式,切實加強“+校”的校舍建設、完善部室、更新設備,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使“+校”面貌整體改觀。“名校+”統籌使用場館、實驗室及設施設備,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使更多的學生享受一流的教育教學設施。

在統籌配備管理團隊方面,各區縣(開發區)教育部門統籌做好“名校+”管理團隊配備,提升管理團隊能力和專業水平。對跨區域、跨體制的“名校+”,校長一般由學校舉辦者聘任,副校長及中層干部試行“雙校任職”,實行一體化管理。任職一般不低于3年。

在統籌配置教師隊伍方面,區縣(開發區)教育部門授權“名校+”校長統籌管理“名校+”教師,由校長根據實際工作和學校發展需要,“名校”“+校”合理調配交流教師,比例不低于20%。特別是將特級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等均衡安排到“名校+”內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任教,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同步提升。實施體音美等緊缺學科教師“走課制”。建立同步績效考核辦法,強化績效工資的激勵導向作用。互派教師享受大學區教師交流補助政策。

在統籌開展教育教學方面,構建“六同步”工作機制,做到教學計劃同步、課程安排同步、備課教研同步、教學進度同步、教育活動同步、教師培訓同步。充分發揮大學區優質教育資源平臺作用,加強“名校”與“+校”的信息資源共享,建設在線課堂,使“同上一節課”成為常態教學模式。教師在校際間開展課題研究、校本研修,合作開發校本課程。定期聯合開展培訓、講座、教學觀摩、學生社團、社會實踐等活動,使“+校”在教育教學改革、教育管理、學生素質教育等方面的辦學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在統籌施行質量監測方面,對“名校”和“+校”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實現全程“捆綁”監測,按同一標準監測診斷,同一考卷評判效果,客觀反映校際間學生學業水平和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師隊伍同發展、學生成長同進步、教育質量同提高、學校文化同繁榮。

多方協同有力保障“名校+”工程實施

為了給實施“名校+”工程提供有力保障,我市強化組織領導,明確發展目標,市、區教育部門分別成立了“名校+”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名校+”工作專班,制定了配套管理制度和實施方案。各“名校+”聯合體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安排專人負責,保證了“名校+”工作有序開展和大力推進。研究出臺了《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動計劃》,制定了全市“名校+”工程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根據《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在績效分配、編制、職稱評定等方面為“名校+”工程提供保障。在核定學校績效工資總量和單位分配時,應當向名校校長及參與“+校”管理及教學的人員予以適當傾斜。

2020年起,市級“名校+”聯合體內的“名校”自主招聘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下放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稱評審權,在崗位設置結構比例范圍內,學校自主評審和認定初級職稱,區縣和開發區人社教育部門以及“名校+”聯合體內的“名校”自主評審中級職稱。制定《西安市“名校+”工程工作考核評價辦法》《西安市“名校+”工程獎勵資金管理辦法》,強化對“名校+”工作的考核,對工作突出、成效顯著的優秀工作者給予獎勵。

上“+校”的學生有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據介紹,截至目前,我市共組建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209個,區縣級“名校+”教育聯合體796個。市區級聯合體內管理人員交流2819人,教師交流10803人,“名校+”工程已惠及學生97萬人。“名校+”推進過程中,“+校”受益明顯,校長的辦學理念得到提升,教師的敬業精神顯著增強,學生在校際間交流合作中有了更大平臺。

“+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市區財政資金投入優先向“+校”傾斜,“+校”校容校貌、硬件設施、教學設備、文化建設得到進一步改善,為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

記者了解到,蓮湖區“名校+”工程投入7959萬元,新建遠東實驗小學;投入5200萬元,對遠東二小進行改擴建;專項投入100余萬元,對回民中學進行了改造,努力為聯合體學校創造一流的辦學環境。在市91中、棗園小學兩所“+校”改擴建規劃過程中,充分參照市70中、遠東二小的建筑風格、校園布局、育人環境,進行通盤考慮,為“+校”在短期內快速提高辦學水平提供支撐。

“名校+”的組建使“+校”的辦學理念、師資力量、師生面貌、教科研力度等方面都有了較大改變,群眾選擇上家門口的“+校”意愿強烈,緩解了“擇校熱”“大班額”,促進了“+校”的快速發展。

同時,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顯著加快。周至縣、鄠邑區、藍田縣、臨潼區、閻良區、高陵區、西咸新區這7個郊區縣薄弱學校,通過“名校+”模式,與市區內“名校”組建教育聯合體。通過雙方互派管理人員、骨干教師到對方學校參與上課、聽課、評課,逐步實現“課表、課時、進度”三統一;定期開展“名師送教”“同課異構”“問診課堂”等指導,利用“互聯網+環境”模式使“+校”與“名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我的孩子是一名‘+校’學生,能夠享受到‘名校’的教育資源和‘名師’的指導,與‘名校’學生一起參與活動,接受同樣的教育,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了。作為家長,我們也感到非常高興,非常放心。”市12中學生家長馮先生說。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