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創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作者:趙志恒
發布時間:2020-05-27 09:50: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標明確要求,初中階段物理教學要注重學生文化知識和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及創新意識。新課標實施以來,教師積極改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讓他們獨立思考,成為知識的探究者,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利用生活創新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物理是來自于生活的科學,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各種物理現象,由于缺乏相關物理知識,不能進行科學的分析。教師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引入生活現象,不僅能夠使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還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如在講授“運動的描述”一課時,為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物理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結合本節課程教學目標,以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新課導入:在馬路上并排停放著兩輛公共汽車,你坐在其中的一輛車內觀察另一輛車的情況。當另一輛車開動時,你會覺得自己也在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學生紛紛表示,自己坐車時也有過這種感受,迫切地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這種導課方式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隨后,教師提出本堂課的主題——運動的描述,這時學生就會隨著教師的引導積極思考,主動完成學習任務。
二、開展實踐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動手實踐活動。初中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很強,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強,教師應根據其特點進行教學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多數是教師代替學生操作,學生只是實踐課程的“旁觀者”,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很少主動進行思考,從而制約了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自主探究,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如在講授“浮力”一課時,教師為了使實踐課程順利開展,把學生領進了實驗室。在上課前,教師應向學生講述有關浮力的故事,讓學生對浮力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然后提出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水對物體的浮力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嗎?與物體的體積有關嗎?是不是質量大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就大?這時,教師可以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用實驗驗證物體受到的浮力到底是與質量還是體積有關。學生先制訂實驗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設計具體的實驗步驟,最后再動手操作。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得出了最終的結論: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的體積有關,物體的質量大小不會直接影響物體受到的浮力。這樣,學生既在實踐中獲取了浮力的知識,又深化了理論認知。
三、利用合作學習,培養探究能力
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學習、工作中,特別需要團隊合作精神,因為團隊力量遠遠大于個人力量。因此,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這樣不僅能夠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學習自主性,還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另外,學生在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還可以相互取長補短,促進個體全面發展,形成團隊意識。
如“摩擦力”一課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時,教師可以采用分組實驗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參與實驗探究活動,有人認為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受到的壓力有關,有人認為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光滑程度有關,還有人認為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關。有了這些猜想,學生就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實驗設計,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到底會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學生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進行了實驗探究,先把同一物體分別放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兩個物體表面上,讓物體運動起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情況;然后選用同一表面,對物體施加大小不一的壓力,探究此時摩擦力的大小情況;最后讓物體以不同的速度運動,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情況。通過這種深入探究,學生最終弄清楚了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總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學習需求創新教學模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進行物理探究活動,形成物理思維,提升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羅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