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有些人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進行了很多不合理的實踐活動,嚴重污染了自然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引發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給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損失,有時甚至還會威脅人的生命。因此,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治理這些自然災害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對初中生物學教師來說將生態意識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一、課堂滲透,加深學生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是一種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新的價值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青春期的學生大多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會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在這個時期他們只要稍加引導,就會堅定地做下去。所以在初中時期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在初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物種的起源、進化,以及物種的多樣化等方面講起,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那些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動物的影像,為學生介紹相關知識,告訴學生除了自然因素,大部分動物滅絕的原因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很多已經滅絕的動植物都是由于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捕獵偷獵、捕捉它們的主要食物等造成的。這些動植物一旦滅絕,整個生物鏈、生物網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就會破壞生態平衡,最終受影響的還是人類自身。教師可以搜集一些瀕臨滅絕的動物影像,為學生介紹它們的生活特點、捕食習性、活動區域等相關知識,然后提問:如果要保護這些動物,我們應該怎么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舉例是極其重要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在初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通過舉例的方式向學生滲透生態保護知識,還可以在考試中增加一些生態環境保護類考題,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生態意識。

二、課后行動,環保從當下做起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客觀規律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文化意識形態。筆者認為建設生態文明應從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做起。人類共同生活的環境被破壞,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關注、保護它。但要想讓學生樹立生態意識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教師還應在課外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應該明確告訴學生生態意識的養成并不是要求他們做什么大事,只是要求他們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如隨手關燈,節約用水、用電,倡導家庭成員不使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這些行為對保護自然環境來說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雖然只是簡單的一件小事,但如果人人都有環境保護意識,并且都能這么做,那么多年以后這件小事產生的美好結果是可以看得到的。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垃圾分類,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如廢棄的圖書報紙、鐵制品等,這些垃圾的循環利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次生產;有些垃圾是有毒有害的,如果隨意丟棄就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如廢舊電池、熒光燈管、燈泡、水銀溫度計、油漆桶、部分家電、過期藥品、過期化妝品等含有很多有害的物質,如果滲透到水源或土壤中,對人類和動植物的危害都是很大的。因此,進行垃圾分類能夠有效地保護我們生態環境。

三、主動出擊,積極參加生態實踐活動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會制造很多垃圾,有些垃圾是可以降解的,有些垃圾是不能降解的,不能降解的垃圾如果隨意丟棄就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甚至會使動物喪命,土壤酸化長不出植物。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加入到環保公益組織中,參加一些保護森林、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跟隨環保志愿者帶上垃圾袋在森林邊、小河邊收集垃圾并進行分類,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將生態意識落到實處。其實環保行動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比如在食堂或家里吃飯時,吃多少打多少,進行光盤行動;盡可能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等都是環保行為。

總之,一個學生只要具有環保意識并且認真踐行了,那么他身邊的人都會受到影響,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就會使更多的人有意識地保護我們的環境和地球。初中生物學對于中學生生態意識的滲透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如何去做等問題,生態意識就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

作者單位 甘肅省秦安縣鄭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