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十分貼近人們的生活,它是以數學為理論支撐,用實驗檢驗理論正確性的。由此可見,物理實驗教學與理論知識教學同樣重要。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時,一定要重視實驗教學,實驗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

一、做好課前預習

很多學生在做實驗前沒有做好預習工作,對實驗步驟不清楚,進入實驗室做實驗時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操作。如此一來,課堂教學時間浪費了,物理實驗效果也沒有達到,學生的操作能力更沒有得到鍛煉。

例如,在做彈簧測力計這個實驗前,教師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工作,為了檢查學生預習工作是否到位,可以讓學生寫預習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步驟、數據分析、注意事項等,實驗步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拉動彈簧,確定彈簧可以使用。2.看刻度,確定量程和分度值。3.校零,調節指針。4.開始測量,依次加鉤碼,記錄實驗數據。對于初中生來說,實驗報告不用寫得很專業,只要知道實驗大體方向和步驟即可。教師在看學生實驗報告時,如果發現某些問題要及時批注。有的學生會寫“向上提彈簧測力計,掛上鉤碼,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這時教師就要把“向上提”改為“豎直向上提”,以防止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因為操作不規范而造成的誤差。

做好課前預習能夠讓學生了解實驗過程,知道實驗大致應該怎么做。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驗報告,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這樣學生做實驗時才會比較順利,才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做好指導工作

有些物理實驗做起來比較困難,只靠學生課前預習和教師課上講解是很難完成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在一旁觀察,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凸透鏡成像規律是一個比較難的實驗,有的學生在點燃蠟燭后,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和蠟燭,光屏上始終沒有呈現蠟燭的像。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光屏中心是否在同一個高度上,如果沒有對準就看不到像,還有可能是凸透鏡固定的位置不當,這樣也無法成像。學生在做實驗時碰到的問題會很多,這就要求教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學生測出了物距又移動了凸透鏡,這是不對的,移動后物距又發生了變化。教師在觀察過程中如果發現以上問題,就要及時制止并加以解釋,讓學生理解這個原理。如此一來,學生對這個實驗的印象就會比較深刻。

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經驗不足,有時會出現操作不規范,甚至還會發生危險。教師在學生做實驗時要再三強調實驗的安全原則,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三、開展課后實驗

物理實驗比較多,除了實驗室開設的實驗課程外,教師還應讓學生在課外完成一些小實驗,這些小實驗操作起來往往比較簡單,實驗器材操作起來也很方便。比如,在學習浮力時學生就可以在課外開展小實驗,可以準備一盆水、塑料瓶、小蘿卜塊、橡皮泥等,分別看看哪些物體可以浮起來,哪些物體會沉下去。對同一個物體來說,塑料瓶蓋上蓋子和不蓋蓋子有區別嗎?半個塑料瓶和一個塑料瓶有區別嗎?胡蘿卜塊狀的和絲狀的有什么區別嗎?橡皮泥又會有什么不同呢?針對上面的問題,課外實驗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通過這些課外實驗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而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不同物體排開水的體積不同,所以不同物體的浮力也不同。這些課后小實驗很好地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探索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讓他們養成了探究、思考的好習慣。同時,這也是對物理課堂知識的二次學習和復習,對于學生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總之,教師在講授物理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只有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教師做好實驗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小實驗這三個方面同時進行,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質量才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單位 甘肅省酒泉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