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性探討
作者:任爭峰 楊茜 楊強旭
發布時間:2020-05-22 10:52: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以及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各行各業之中都開始融入網絡技術對自身工作進行改進,這也給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更多的創新機會。本文通過對“互聯網+”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意義,從實際出發,簡單地提出了幾條在“互聯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策略,以期能夠帶給大家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 教育創新
課題:2019陜西高校輔導員工作精品和研究課題(綜合類)“紅色引擎驅動”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與探索——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課題編號:2019FKT73)。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滲透,已經成為了人們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教育行業也是如此,互聯網技術的融入給教育行業帶來了更大的舞臺,讓教育能夠有更加廣闊的空間進行創新。眾所周知,思政教育一直都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正因為如此,在“互聯網+”模式之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創新將會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是一個需要全體思政教師進行研究的課題。
“互聯網+”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意義
就目前的社會形勢而言,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新階段,需要大量的專業型勞動人才進入社會,滿足社會的勞動需求。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就是為社會輸送專業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而這些人才必須要有足夠高的思想政治認識,能以服務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為目標。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更符合社會需求,才能夠更好地為祖國建設作貢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互聯網+”概念的提出,高職院校的全體師生都獲得了一定的便利。與此同時,也必須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也就是說,如何在“互聯網+”模式之下進行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直接影響著現階段思政教育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思政教育明顯已經無法適應社會潮流,只有努力創新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潮流及學生需求,才能夠在互聯網時代更好地糾正學生的思政觀念,保證學生能夠有一個健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互聯網+”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
1.理論與實際脫離
高職院校的教育以專業教育為主,重視的是學生的專業技能、技術,在日常教學中,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實踐,要求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掌握專業技術。但是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不同,它是一門偏理論的課程,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學生覺得這樣的理論課程十分難懂,其中的一些理論是抽象的、無法理解的。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明白講述的知識點,只有不斷重復,這只會適得其反,學生不僅沒有更好地學習知識,反而開始對思政教育產生了厭惡情緒。這主要還是因為思政教師把思政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分開了,只是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的“填鴨”,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對一些較難理解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進行講解。[2]這就導致了學生疲于應付課堂教學,其對思政教育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上,沒有足夠的認知必然導致思政教育效率低下。
2.網絡信息帶來的影響
互聯網的發展雖然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巨量的網絡信息也給學生的思想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現階段大學生上網問題(如下圖所示)。網絡信息帶給大學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網絡對學生三觀的沖擊。網絡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有一些信息雖然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學習。但也存在一些黃色、暴力、恐怖信息。對學生來說,上網已經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而網絡平臺之中存在的這些不良信息,很有可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造成影響,一旦學生受到了網絡平臺上這些不良信息的影響,那么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3]二是網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道德意識。在網絡世界里,人人都戴上了面具,具有隱匿性及匿名性的特點,也正是如此才會有網絡暴力。由于網絡平臺上的言論是相對自由的,有一些人可能會借助網絡平臺發布一些虛假消息或者詐騙信息,甚至于對其他人進行人身攻擊。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道德意識的形成。三是網絡技術影響了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現階段來說,網絡文化之中提倡“快餐文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給人以精神體驗或者取得成果的文化備受推崇,例如“網文”“短視頻”等,這在無形之中也可能會瓦解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學生可能會變得急功近利,只注重個人的利益。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影響還是因為現階段的網絡文化不夠文明,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導致一些不良文化的傳播,長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影響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建立。
“互聯網+”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夠以偏概全,因為網絡存在問題而全盤否認它,甚至視其為洪水猛獸。而是應當尋找適當的方式運用網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網絡能夠幫助學生的思政學習,成為教師教學的一大利器,學生學習的渠道。[4]
1.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
信息化時代,網絡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之中的必備工具。針對這一情況,各大職業院校需要認識到,堵不如疏,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網絡,規范自己在網絡中的行為,以達到科學合理使用網絡技術的目的。一般來說,學生在網絡上的不道德行為主要還是因為模仿,因為他們在網絡上看到了其他的不規范行為,并且不需要負任何責任,所以會加以模仿。針對這一點,學校方面可以組織一定的活動,向學生說明網絡暴力帶來的不良后果。例如校方可以組織講座讓學生進行學習,在講座上展示網絡暴力的一些經典案例,例如江蘇省某女子因為網絡暴力患上了抑郁癥,最后自殺等。通過這樣的案例讓學生明白在網絡世界也是要具備道德意識的,不能因為網絡的隱蔽性及匿名性而為所欲為。教師在日常教學時也要融入網絡文明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全面地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進而在使用網絡時能夠有正確的判斷,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長遠來看,這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5]
2.創新現有的工作管理模式
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網絡教育管理。一方面需要對網絡教育管理模式進行學習、適應;另外一方面應當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讓網絡技術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思政教育管理。一般來說,學生常用的網絡平臺有微博、貼吧等,教師需要注重這一方面,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監管、引導。通過這樣的監管、引導,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思想需求,進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教學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現在已經有很多的職業院校有了自己的校園網,對學校的一些基本情況及校園內的重大事件進行報道。[6]實際上,校方也可以在校園網上設置一個思政教育的欄目。這個欄目主要是幫助教師進行思政網絡管理的學習,以及學生反映思政問題。通過類似于這樣的校園網欄目的設置,教師能夠有地方進行學習,對自我進行提升,同時也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管理。在網絡之中與學生進行交流,往往比在現實之中輕松,學生也比較放得開,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
3.加強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思政教育的一線工作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了教育工作的成果。因此,職業院校必須要對思政教育教師加強管理,要求思政教師能夠具有較強的辨別能力,能夠區別不同類的網絡信息,杜絕不良的網絡信息對學生帶來的影響。同時也應該要求教師能夠熟練地使用網絡進行教學和與學生溝通,這是網絡時代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優化與創新的重要基礎。一方面,校方在進行教師招聘的時候,應當注重對教師這方面的考核;另外一方面,對已經在崗的教師學校應當加強培訓。培訓包括思想觀念上的及應用技術上的,使教師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熟練的技術,利用網絡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7]
4.完善評估政策及監督機制
評估政策與監督機制是為了幫助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就這一點而言,現階段的職業院校之中并不重視,導致評估政策及監督機制只是一個空殼,沒有任何的內容。實際來說,科學合理的評估政策及監督機制,能夠有效地促進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對管理人員進行合理獎懲,能夠大大激發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使教師進行自主學習,最終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能夠較好地完成思政管理工作。[8]監督機制的建立是為了規范教師的行為,避免教師玩忽職守。同時,這也是為了提升網絡教育在學生心中的信任度,通過監督機制,能夠讓整個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嚴謹,進而更好地實現思政管理工作的網絡化。對學生來說,也需要進行自我評估及監督。通過一定的自我評估,讓學生能夠了解網絡對自己的影響,從而腦海中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進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規范,幫助學生提高抵抗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能力。而監督機制則是對學生進行的督促與監管,讓學生能夠有意識地避免“紅線”,進而凈化學生的網絡環境,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思政學習。[9]
結 語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教育也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但是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問題,我們不能夠因為便利而忽視存在的問題,同時也不能夠因為存在問題就將“互聯網”視為洪水猛獸。作為思政教師,我們更應當以一個正確的態度面對互聯網,努力在“互聯網+”模式之下對思政教育進行創新,保證在緊跟時代潮流的前提之下完成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巖:《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法制博覽》2016年第17期,第219-876頁。
[2]王燕平:《自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研究》,《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7卷第18期,第33頁。
[3]王司娟:《當代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年第2期,第145-146頁。
[4]楊真:《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思考》,《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年第30卷第5期,第57-58頁。
[5]黃裕娥:《“互聯網+”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性研究》,《教育理論研究》(第四輯)2018年。
[6]孫圣雅:《網絡時代職業學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問題與對策探析》,學位論文,魯東大學,2013。
[7]黃曉燕:《論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管理的現狀及對策分析》,學位論文,安徽大學,2012。
[8]陸培中:《網絡文化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對策研究》,學位論文,安徽農業大學,2013。
[9]馬苑萍:《網絡時代大學生黨員思政教育工作困境與對策》,《文學教育》(下)2016年第8期,第124-125頁。
作者單位:任爭峰 楊強旭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藥物與化工分院
楊茜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管理分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