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本身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和育人功能,使得高等音樂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其他高校無可比擬的優勢。課程思政是音樂院?!按笏颊备窬纸ㄔO的重要抓手,是加強音樂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生長點。音樂院校應樹立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理念,從授課教師的行為自覺、思政課程的中流砥柱、打造課程思政的良好生態和運行系統等方面入手,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大思政 音樂院校 課程思政 實踐構建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文化多樣化背景下音樂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研究”(項目編號:18JK0680);陜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陜西省高等院校大思政教育格局構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Z12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立足“大思政”的戰略定位和工作格局,開啟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里程碑意義的一頁。課程思政,顧名思義,就是高校所有的課程要發掘思政資源、發揮思政育人的作用,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2] 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按笏颊备窬值闹匾M成部分,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則,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體現,是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生長點和重要抓手,對于高等音樂院校堅持社會主義藝術教育的辦學原則,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藝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課程思政建設是音樂院校培養德藝雙馨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寫有:“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這個任務就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3]指明了作為“現實的人”的使命擔當與社會發展內在的聯系。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培養目標。習近平強調,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重中之重是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4]

對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信仰是時代新人的精神標志。時代新人需要良好的專業素質,需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思想政治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魂”,決定著一個人的發展方向。音樂院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新時代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職責,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政策和文藝方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己任,其培養的人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公民,更不是某些人所說的“世界公民”,而是具有馬克思主義堅定信仰、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德藝雙馨的時代新人。因此,從德藝雙馨的時代新人這一教育的目標來看,音樂院校所有的課程均應擔負立德樹人的職責,教育教學中將育才和育德、德和藝統一起來,實現“大合唱”,而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一門課程之“獨奏”。有的人認為思政課是立德是育人、專業課程是授藝是育才,這是對德藝雙馨的誤解,是對時代新人的曲解。

音樂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育人功能,容易實現和思政的融合滲透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象,本身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且自身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5]我國古代《禮記·樂記》中就有記載: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樂者,通倫理者也。馬克思一語中的: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產生作用。[6]說明了意識形態屬性是音樂的重要特性,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對上層建筑發揮著鞏固或者銷蝕的作用。此外,音樂具有造就完美人格、陶冶民眾情操、實現道德凈化的育人功能。在中國古代,琴、棋、書、畫是士大夫修身的“四課”,琴即音樂,位于修身之首位?!稑酚洝分杏小啊钡抡?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卑选皹贰鄙仙搅恕暗轮A”的高度,說明音樂在古代君子修身養性過程中的重要性。亞里士多德說:音樂是用來改變靈魂的品質。黑格爾則認為: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席勒曾指出,道德的階段,只有通過審美的階段才能實現,美(包括音樂的美,也包括其他藝術的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經之路。

音樂本身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和育人功能,使得高等音樂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其他高校無可比擬的優勢,容易實現“音樂”和“思政”的融合滲透。在音樂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可依托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天然優勢——音樂文化資源,以聲樂、民樂、藝術學理論、作曲、鋼琴等課程承載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建設具有音樂院校特色的課程思政,用音樂調動學生情感體驗,發揮音樂文化的教化功能,以樂“化”人、“樂”中育人。

“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樂院校課程思政的實踐構建

1.樹立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實際上強調的就是課程在育人體系中的核心作用,指明了課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這一重要論述,從重要性上和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校園文化育人、網絡育人、管理育人、組織育人等上進行了區分。然而在音樂院校的課程教學中,重教書、輕育人、重演唱演奏傳授、輕思想價值引領等現象較為普遍,音樂和思政雖有一定的結合,但結合的層次還比較低,僅僅表現在紅色經典演出或者音樂藝術“三下鄉”等活動領域。以筆者了解的一所音樂院校為例,在本省舉辦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比賽中,“課程思政”賽項連續兩年無人問津足以說明這一問題。我們知道,構建“大思政”格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絕非思政課一門課程、思政課教師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音樂專業課程的教師也肩負著重要的職責和使命。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和指導。在高等音樂院校,要構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人人須樹立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理念。讓課程思政理念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7]

2.發揮教師課程思政主力軍的作用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高校教書育人、是把課程思政理念變為行為自覺的主力軍。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8]強調了作為“實踐的人”對于思想實現的作用。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9]筆者認為,抓好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同樣在教師,關鍵在發揮各學科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列寧曾說過,在任何學校里,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這個方向由什么來決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學人員來決定。[10]音樂院校的授課教師,首先要有“課程思政”的思維自覺,確立“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理念,并把這一理念落實到教學大綱、教案編寫、教學實施等方面,既做授藝解惑的“經師”,又做立德鑄魂的“人師”,在傳授音樂理論、演奏技能、表演方式中融入價值引領。其次,專業教師要樂于善于發掘音樂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做課程思政建設的“有心人”。雖然音樂先天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育人的功能,但教師要巧妙把握、靈活運用,方能達到樂中育人的效果。第三,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如定期舉辦座談會、組成“互助組”等,對課程實施中的難點進行溝通、協商。第四,加強師德建設。不能讓個別教師的師德稀釋、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強化思政課關鍵課程的中流砥柱功能

課程思政的提出和實施,不是要削弱更不是否定思政課作為鑄魂育人課程的關鍵作用。恰恰相反,必須更加毫不動搖鞏固思政課程的關鍵地位不動搖。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把思政課定位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眾所周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需要學校所有課程共同來發揮作用,但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1]的這一規定,強調了思政課在學校課程體系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與其他課程的區別,明晰了思政課對于立德樹人不可替代的關鍵、核心作用、領航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12]毋庸置疑,思政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同向同行的主導,其他課程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同向同行的協同,其他課程要配合好思政課。

在音樂院?!按笏颊备窬謽嫿ê驼n程思政建設中,思政課要發揮作為關鍵課程的中流砥柱作用,一方面要加快教學改革創新,積極推動“思政+藝術”“思政+音樂”教學模式改革,把音樂文化和思政課結合起來,探索符合時代需要、彰顯音樂院校特色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在學科建設上,要植根于學校的音樂文化土壤和學科生態,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音樂學”“藝術學理論”“舞蹈學”等學科的相互交融,積極探索符合時代需求、彰顯音樂院校風范、具有音樂魅力的特色學科。最后,始終堅持思政課在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和學校“大思政”格局中的價值引領和理論指導作用,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思政課教師積極主動指導專業課教師挖掘、提煉音樂專業、舞蹈專業等課程包含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教育和音樂藝術教育的深度融合,音樂專業知識傳授、演奏能力培養和思想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4.打造音樂院校課程思政的良好生態和運行系統

系統論的總體特征是整體性、關聯性、協同性,即從整體出發,對系統、要素、結構、層次(部分)、功能、組織、信息、聯系方式、外部環境等進行全面總體思維,從它們的關系中揭示和把握系統的整體特征和總體規律。[13]課程思政,屬于高?!按笏颊惫ぷ飨到y中的一部分,涉及面廣,其啟動、運行和推進離不開學校的統籌規劃。在學校層面,要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出臺文件,建立常態化的、具有可操作性方案和行之有效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運行機制、評價機制。學校成立“課程思政”建設中心,由一名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統籌負責“課程思政”建設。同時,由教務處牽頭,統籌課程資源,制定課程思政方案和指導意見,擬定課程思政建設的規范體系,把業務評價和思想政治評價結合起來,把“精神塑造、思想引領”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確立下來,促使教師將教書育人要求外化為行為自覺。最后,學校提供一定的物質和制度保障,建立課程思政的保障機制和監管體系,以避免課程思政變成扎扎實實走過場的形式主義。

參考文獻:

[1][7]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第1版。

[2]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思想理論教育》2017年第7期,第11頁。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4]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光明日報》,2018年8月23日,第1版。

[5]董學文:《怎樣看待文藝的意識形態屬性》,《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9][11][12]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第1版。

[10]列寧:《列寧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90。

[13]劉鋒:《簡論系統思維力式》,《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1年第4期,第144-150頁。

作者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