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西安國際港務區陜西師范大學陸港小學、鐵一中陸港中小學兩所公辦學校將投用,全面建成后可提供學位11200個,轄區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

5月初,西安國際港務區與陜西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簽署陸港小學全委托合作辦學協議;與西安鐵一中簽署陸港中小學全委托合作辦學協議。“名校+全托管”這一創新辦學模式,可在短時間內實現辦學質量提升,讓好學校來到家門口。目前,上述學校主體結構均已完成,正在進行裝飾裝修、機電安裝、屋面工程等。

提供學位11200個

“此次我們到國際港務區辦學,就是希望把陜師大的教育理念植入到國際港務區。”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校長羅坤如是說。

自2004年以來,陜西師范大學先后與地方政府和社會優質企業成功聯合辦學27所學校,涵蓋基礎教育各個辦學層級。陜師大陸港小學位于廣場南路以北、灞耿路以西,占地約39畝,可提供2200個學位。

同樣備受關注的鐵一中陸港中小學,位于杏渭路以西、潘騫路以北、秦漢大道以南,可提供學位9000個(小學、初中、高中各3000個),今年9月開始招收小學一年級、初一和高一年級學生。

“鐵一中將在這次合作中努力探索,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西安鐵一中學校長慶群說道。

辦學模式再創新

“國際港務區此番與陜師大、鐵一中合作辦學采取的‘名校+全托管’模式,是在委托管理模式上的再創新。”西安市教育局局長姜建春對此給予充分肯定,“此次合作辦學,可以載入西安基礎教育發展的歷史,標志著國際港務區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18年8月,西安正式開啟“名校+”工程,以此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緩解“擇校熱”,治理“大班額”。如今,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市”的大背景下,西安市“名校+”工程深入開展,探索出兼并融合、委托管理、集團化辦學、“一長多校”等模式。

傳統的公辦學校資源有限,“名校+全托管”模式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為轄區群眾提供“公辦”性質的優質教育資源。最大的優勢在于,對學校進行全面委托管理,核心是放權。這兩所學校將全面實行校長負責制,解決了以往校長沒有“人權”“財權”的問題,可以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自主地進行教育創新實踐和探索。同時,在用人制度上也可進行改革,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招聘有能力、高水平的教師。

“這是我們充分發揮自貿區優勢,依靠開發區靈活的體制機制而進行的創新。”西安國際港務區黨工委副書記陳博說,此舉標志著國際港務區“港—區—城”邁入發展快車道;也標志著國際港務區在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方面,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陜西師范大學校長游旭群表示,將充分發揮陜師大優勢及陜師大實驗小學辦學經驗,將陸港小學打造成造福區域百姓的民生工程。

三年投入28億建學校

國際港務區是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現代化國際示范區和2021年第十四屆全運會主場館的所在地。截至目前,園區共有中小學19所,在校生規模1.5萬人,學位充足。

按照《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近三年,國際港務區將累計投入約28億元,新建、改擴建18所中小學、增加學位17670個。2020年,國際港務區將新建、改擴建投用學校6所,目前這6所學校均已完成主體封頂,能按計劃建成投用,今年秋季將進行首批招生。

西安國際港務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孫藝民表示,將以此次“名校引進、合作辦學”為契機,依托校地資源優勢,在人才培養、成果推廣、產業轉化等方面進一步加深合作,深入貫徹“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市”要求,為轄區群眾提供優質、滿意的教育。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