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楊志林
發布時間:2020-05-21 14:18: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一旦對某件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求知、探索、實踐。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快樂因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鉆研教材發現教材中蘊含的趣味性,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授“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就應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我會采取學生考老師的辦法,讓學生出題考考我。學生聽到可以考老師,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很強。他們便會立即給出一個多位數讓我在沒有計算的情況下判斷能否被2整除,結果我的判斷全部正確。怎么會這樣呢?學生就會產生疑問,議論紛紛。這時,我把握好時機,以疑激趣,順利地引入了新課,開始講解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征。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數學學習起來既有趣,又輕松易懂。
二、從現實生活中激發學生興趣
在眾多學科中,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最為緊密的。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生活中認識的事物與數學學科緊密結合起來,把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講授“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先從學生接觸最多的操場、籃球場的大小引出面積問題,問學生:你們常常在操場、籃球場上玩耍、打球,那么你們知道操場、籃球場到底有多大,想知道嗎?怎樣才能夠計算出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的提出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興趣高漲。學生掌握了面積的計算方法后,再讓他們用所學知識算一算書本、文具盒的大小。這樣從現實出發又回到現實中去,讓學生與生活接觸,既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讓他們鞏固所學知識。
三、以講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節課的好壞往往取決于開頭的一環。假如我們開頭一環處理好了,就能快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時,我根據兒童的個性特點采取講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課。例如在講授“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我采用猴王分餅的故事引入新課,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適時地引出新課,可謂一舉兩得。又如,在講授“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關系”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體積計算方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請兩名學生分別演示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體積關系,先讓一個學生將圓柱體裝滿水,然后把水倒進盤子里,再用一個等底、等高的圓錐體裝盤子里的水(每次都剛好裝滿),結果三次就把盤子里的水裝完了。為了驗證這個試驗的準確度,我讓另一個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再演示一次,發現結果是一樣的。這種教學方式既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學生一個個躍躍欲試,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習效果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四、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較為直觀,對他們來說,數學知識極為抽象和概括,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起來困難較大。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F代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概括的問題具體化了,使靜的東西動了起來,使難的問題簡單化了,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大大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加減混合運算”一節“5+3-2”時,我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演示了“5+3”(樹上有5只小鳥,又飛來3只,一共有幾只小鳥?),又演示“5+3-2”(樹上有5只小鳥,飛來3只,又飛走兩只,樹上還剩下幾只小鳥?)。這種直觀演示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了、形象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就不用說了。
總之,對教師而言,教學是一門藝術,上好一堂課更是一門藝術。在教學過程中,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數學學科特點,積極鉆研教材,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氛圍中,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以飽滿的學習熱情主動、積極地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提高素質。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