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季開學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育部門提出“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要求,我工作室開展了微課錄制活動,傳遞真情關愛的同時,為學生輸送科學知識。我指導一位年輕老師錄制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五節“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的微課,經過多次交流、碰撞,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第一次觀看老師的微課后,我評價其優點是語言干練、表達清晰,課件演示形象、直觀,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在處理教材時,只是根據具體的一次函數圖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問題或把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問題轉化為函數和圖象問題,刪去了“哥弟倆賽跑問題”,缺少對學生由淺入深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和在應用中感悟函數、方程、不等式之間的關系的引導。我們通過交流達成共識,添加了“哥弟倆賽跑問題”。

教材“做一做”:兄弟倆賽跑,哥哥先讓弟弟跑9米,然后自己才開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米,哥哥每秒跑4米,列出函數關系式,畫出函數圖象,觀察圖象回答下列問題:(1)何時弟弟跑在哥哥前面?(2)何時哥哥跑在弟弟前面?(3)誰先跑過20米?誰先跑過100米?

第二次的交流中發現,老師對“哥弟倆賽跑問題”理解有偏差。她認為時間不能指哥哥的或弟弟的時間,只能指從零開始的時間,因此弟弟所跑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式是y1=3x,哥哥的關系式只能通過待定系數法求出:y2=4x-12。通過畫示意圖,老師恍然大悟,認為可以設弟弟跑步的時間為x秒,則哥哥所用的時間為(x-3)秒,哥哥所跑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就是路程=速度×時間,即y2=4(x-3)=4x-12。同時也可以設哥哥所跑的時間,老師選擇這種方法易于畫圖和理解。無論選擇哪種方法進行計算,體現的規律是不變的,我們要在實際背景中深刻理解一次函數系數“k”的涵義。

磨課“哥弟倆賽跑問題”時給了我深刻研究教學的機會,體現了培養青年教師成長的過程,但讓我更開心的是添加“哥弟倆賽跑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使我清楚地了解年輕老師更多的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理解教材才是上好課的第一步。

第三次的交流中:列出了哥、弟函數關系式y1=4x、y2=3x+9后,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畫兩函數圖象時,該老師說:“根據數值的實際情況,兩個函數圖像的交點坐標是(9,36),PPT上很難畫出交點,數值太大,還要繼續畫出相交后的圖像,一張PPT上畫不下。”我說把你建立的坐標系發給我看看,果然她是橫軸和縱軸每個單位長度都代表 “1”,而一個單位的長不只代表1,還可以代表2、3等,可以根據實際數值來選取。該老師又說:“最后一問是誰先跑過20米?誰先跑過100米?為了體現運動過程,橫軸的時間單位長也不能取太大,假如取單位長是4,那么縱軸也至少畫25個單位長,也挺多的。”這個問題在畫圖時確實存在,一般情況下,橫軸、縱軸單位長度代表的量是一樣大小,但是面對具體實際問題時,為了觀察直觀、明確,便于解決問題,可以取不一樣大小,但每個軸上的單位長度是一樣的。老師聽后高興地說:“這下問題解決了。”

老師錄好微課后,我們進行了第四次交流。首先我肯定了老師在教學中的優點,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過分注重體現本節課的重點,老師的講授過多,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率。當我看到最終錄制的微課時,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位老師的成長和進步。通過此次錄制微課磨課的過程,我認為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在平常的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1.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是上好課的前提。教材是根據課標的理念和要求編制的,是集體智慧的成果,教材就是一個教學設計的呈現。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利用好教材,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助力自己的專業成長。

2.堅持學習,更新理念是上好課的保證。在努力學習中提高專業素養,更新教學理念,在歷練中探索好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努力學習中不斷成長。

3.開展教學研究,形成集體智慧是上好課的關鍵。在教學中形成互相聽課、磨課,發現問題,團隊集體研討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使教研活動發揮有效的作用。

4.提高信息技術能力,創新板書效果是上好課的基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把現實中難以完成的操作、實驗、計算、畫圖等通過新技術予以完成,實現驗證、猜想的成立和真實性,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教材知識。

作者單位 陜西省銅川市教育科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