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小學階段英語學習要“嘗試閱讀英語故事及其他英語課外讀物”,可見故事對于兒童英語學習和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性。PEP小學英語教材中每一單元最后一個板塊就是“story time”,利用教材中的主要人物Zoom和Zip,圍繞本單元的主題內容,自然構建了故事的語篇和語境,并配有生動有趣的圖片,每幅圖中都有人物對話,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樣的教材安排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形式和內容。

一、故事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1.通過故事學習英語,能使學生以一種更為自然的方式習得語言。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的“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 )理論認為,理想的語言輸入應符合四個條件: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關;非語法程序安排;足夠的輸入量。故事恰好符合這些條件: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具體人物構建了豐富的語境;故事是以兒童的精神世界為本而創作的作品,內容反映兒童的生活世界;故事是圍繞主題自然構成的,不是以語法為主而堆砌成的語言材料;長期的故事閱讀是語言學習豐沛的輸入來源。

2.通過故事學習英語,進行跨學科融合式單元主題教學。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被定為基礎教育的育人總目標。那么怎樣才能在一門學科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呢?筆者認為,小學英語教學應走向跨學科融合式單元主題教學。在英語教學中,讓數學、音樂、美術、自然、科學、體育等平行學科自然地融合進來,賦予英語教學新的生命力,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3.故事教學有利于合作學習。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在英語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是實踐新課程標準的重要途徑。當今社會,合作和交流必不可少。在故事表演環節,單個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通過生動的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現自我,同時樹立與他人團結協作的意識,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學生對故事表演非常感興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領悟到: 這項活動需要每個成員的密切配合、積極參與,任何不合作的舉動都會導致表演失敗。因此,在活動中,他們不僅積極參加語言實踐,還主動幫助較差的同學,以使活動取得成功。故事教學促進了學生的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二、story time板塊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利用story time導入新課

英語教學強調輸入和輸出,重點是先有輸入,再有輸出。對于小學生來講,輸入主要應該來自于閱讀的故事和對話,或者聽到的故事和對話。因此,可以用story time來作為真實的語言素材,提供語言輸入,呈現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單元后面所有的學習內容和活動都圍繞著故事來開展。

[教學片段一]以PEP五上第一單元story time為例:本單元重點學習描述人物相貌特征和個性特點的語言。在story time板塊中,Zoom,Zip和小伙伴們在操場踢足球時,討論新來的體育老師長得什么樣、會是個什么樣的人。

T: Today is a fine day.Zoom,Zip and their friends are playing football .Look,who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football player?(此問題為開放式問題)

S:Zoom/Zip/The dog/The elephant.

T:Why?

S:Because I think he's tall/strong/he can run fast ...

T:Maybe.

T:We know they all like playing football,right?Today their new PE teacher will come.What's he like?

然后讓學生分片段看動畫視頻,提出有效問題。如“Is he a good football player? Is he short/strong? Who wants to join them?What's the rabbit like?”等。通過對這些有效問題的回答,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而且自然地引出本單元的重難點“What's ... like? He's/She's ... Who's ... ? He's/She's ... ”,這樣就順其自然地導入了let's talk 部分。

2.巧用story time提升語言能力

故事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尤為重要,它有助于孩子們理解世界并與伙伴們分享感受。那么,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以故事形式讓學生用英語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對世界的理解。

[教學片段二]以PEP四上第六單元story time為例:筆者先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收集關于主人公Zip一家的短視頻,以“拜訪Zip一家”的主題來開始故事。這時給學生播放第一遍本單元故事視頻(只聽即可),并提出一些簡單問題,如“Who is in the story?What are they doing?”等。這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回答的,以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隨后播放第二遍故事視頻(要求跟讀),聽完后提出更多細節性的問題,如“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Zip's family?Who are they?What's Zip's father's /uncle's/grandpa's job?How about Zip?”等,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來進行故事梳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訓練了語言能力,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接下來就根據圖片分解故事,就每幅圖片更深入地提問,引導學生觀察、描述,盡可能暢所欲言,并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表揚。第三遍跟讀(要求模仿語音語調)后,遮蓋故事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邊看邊填空,復習詞匯和主要句型。

經過導入、問答、詞句鞏固等環節的語言輸入后,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講故事訓練,即便是害羞不敢開口的學生也能卸下“包袱”,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描述兩幅圖,能力弱一些的可以描述一幅圖,總之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

3.通過story time實施多元教學

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要求,英語學科要實現多維、立體的育人目標,靈活運用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新能力。

[教學片段三]以PEP五上第三單元story time為例:在分享這個故事時,筆者發現除了文本中倡導“健康飲食”的顯性內容外,還包含有一些隱性內容,如制作柵欄的工程問題、如何種出美味胡蘿卜的自然科學問題。因為學校里有種植園,所以就帶著孩子們上了一節活動課,讓他們親自給本班的種植區制作柵欄。本節課涉及的問題有:數學方面包括測量制作柵欄的長度,計算柵欄間的距離;科學方面包括對不同材料的認識,對風力、穩定性的探究;技術方面包括對不同工具的使用,選擇適合的工具來切斷柵欄,運用恰當的材料固定和連接柵欄。在制作柵欄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辦法、進行工程設計,有步驟地實施柵欄工程,最后把想法變成了現實,將做好的柵欄插在了本班的種植區,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4.深挖story time,凸顯人文教育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這就是說,要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形成良好的品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對于小學生的人文教育不能靠老師在課堂上簡單無趣的“說教”,而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人文教育滲透在英語課堂中,達到隨“語”潛入“課”,潤“人”細無聲的效果。

[教學片段四]以PEP四上第三單元story time為例:本單元的主題就是My friends,筆者在課程設計中把故事分解成兩部分,看到小兔子拔不出蘿卜時,提出開放性問題:“What should he do ?”孩子們的回答多種多樣,我都給予了表揚。當有的孩子提出可以找朋友幫忙時,我順勢播放下一段視頻,繼續提問:“How many friends does the rabbit have?Who are they?What are they like?Why can they pull up the radish?”通過這些問題的回答,讓孩子們明白能把大蘿卜拔出來是因為朋友們勁往一處使,團結就是力量,真正理解文本中出現的“Let's work together”。我們還可以繼續深挖故事內容,提出小組討論問題:“Why does the rabbit have many friends?Do you have friends?What is friend?How do you make friends?”這樣層層遞進的方式,深挖了故事中的隱性因素,并將人文教育緊緊圍繞“friends”這一話題“無痕”地滲透到了教學中,整堂課學生都在享受著“情感大餐”。

故事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其語篇、語境中的人物特征和心理等元素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探究意識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具有獨有的教育價值。在新課改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實施、反思、改進,這樣才能讓故事教學走向深刻,讓學生受益。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八府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