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保證高校多元選拔制度的公平性及科學性,高考綜合改革的推廣和完善為我國高中化學教學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版高中化學教材正是基于有效培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結合高中化學特點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化學教學質量而產生的。2019版化學(必修)教材(以下簡稱19版)保留了2004版(以下簡稱04版)“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優點,且具有以下特點。

一、新教材編排回歸系統性

04版為了形成知識網狀結構,將化學元素化合物的內容進行了組合。例如,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介紹了三種典型金屬的性質,第二節介紹了這三種典型金屬化合物的性質;第四章第三節介紹了硫和氮的氧化物,第四節介紹了硫酸和硝酸、氨氣。這種將每種元素介紹一半戛然而止的情況,在實際教學中并不利于學生系統性地學習化學元素性質。19版綜合了前面幾版教材的特點,從方法入手,第一章介紹物質和化學反應的研究方法,讓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基本工具,并為教師進行初高中知識銜接提供了依據。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基礎后,安排他們學習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讓他們從物質結構的角度對元素化合物的性質、規律進行深入探究,為學生學習硫、氮、硅打開了一個新視角。這樣的編排更加系統化,難度層層遞進,較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

二、在新教材內容中融入核心素養

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考試方法和選課制度使得化學學科的地位和教學時間發生了改變,這就對基礎性教材即必修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有基礎性的同時,也要具有拓展性。例如,因化石燃料造成的污染日益嚴重,國家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帶動了電池行業的發展,電池制作技術日新月異。19版保留了04版中堿性鋅錳電池、鉛蓄電池和鋰電池的內容,又通過“科學·技術·社會”章節介紹發展中的燃料電池,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在必修教材中融入拓展性內容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將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對培養拔尖型、創新型人才有很大的作用。

三、在新教材中滲透職業教育

目前,高考改革方案還在不斷探索中,呼聲最高的“3+1+2”模式對高中化學教學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學生需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自主選擇考試科目。所以19版增設了“化學與職業”欄目,安排在“探究”或“科學·技術·社會”欄目之后。例如,在發展中的燃料電池之后安排電池研發人員職業介紹,以燃料電池為例,介紹該職業具體工作及相關化學問題:如何選取電極和電解質材料?如何研究材料之間的相容性?如何增加電池的壽命和安全性……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電池研發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體會化學職業的實用性和成就感。

四、新教材內容更注重與生活相結合

19版更注重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通過生活化的編排,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內在動力,提升化學學科在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競爭優勢。例如,19版(必修)第二冊第八章“化學與可持續發展”中新增的第二節“化學品的合理使用”就是來源于04版(選修)“化學與生活”的“正確使用藥物”一節中;在乙烯引入加聚反應后直接介紹生活中應用廣泛的有機高分子材料,以此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提升他們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五、新教材增設了學習方法指導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高中化學教學應從“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19版增設了“方法引導”欄目,意在指導學生掌握化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社會競爭力。

例如,04版(必修)第二冊“有機化合物”一章只停留于表面的性質,學生難以理解,普遍反映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不少學生因此“理轉文”。19版必修第二冊增加了有機化合物的比重,但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積,而是利用“方法引導”章節介紹認識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學生只有從官能團和性質上理解了有機化合物的規律,才能更好地學習有機化合物。

綜上所述,19版教材的編排更加注重培育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升化學學科在高考中的競爭優勢。對此,教師應轉變課堂教學理念,以便更好地適應新高考改革。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