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繪本為線上思政課引一渠來自生活的甘泉
作者:馮愛虎
發布時間:2020-05-19 10:31: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20年春節開學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嚴峻局勢,線上教學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面對剛入學半年的一年級學生,如何更好地開展線上教學是大家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經過一個月的實踐、摸索、改進,以繪本進行趣味導學激活學生的真實體驗,結合單元重構、實踐啟動、精備微課、家校攜手、評價跟進、教學相長等有效措施,提升了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效果。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教學用書用超過一半的篇幅闡述了繪本式表達及使用建議:讓繪本故事走進學生生活,促進學生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讓繪本故事成為連接學生生活與體驗的橋梁。
針對一年級學生居家學習實際情況,筆者以如何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性、生活性為突破,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大膽進行了單元重構。即原有單元數不變,將原有單元名稱和順序改為一組,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易于記憶,如“我們愛整潔、我愛我的家、我愛大自然、我愛小伙伴、我愛好習慣”等。將第一單元第一課作為單元主題,與我愛我的家單元中的“讓我自己來整理、干點家務活”合并成為“我們愛整理”三部曲,從“個人衛生—整理房間—成為家務小幫手”逐漸推進、螺旋上升。其余單元內容不變,按照學生居家特點進行調整,這種調整使學生從個人、家庭、社會交往到生活習慣養成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把生活習慣中的三課“我們有精神、我不拖拉、不做‘小馬虎’”放到最后一個單元,主要是考慮到講授這幾節課時學生已經回到了學校,即將考試了。這樣設計課程學生就能靜下心,就能夠使收心教育與學校整體工作相匹配了。
第一個單元作為熱身單元重點在“實踐啟動”上下功夫。為了讓學生能夠看清楚電子課本,我認真研究了微課制作攻略,如注冊微課賬號、上傳微課課件、制微課、配樂等,整整用了兩周才摸索出了一套簡單易行、適合自己的好辦法,并將錄制好的微課通過省級學科帶頭人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推送。在“個人衛生”方面,我聲情并茂地講解了小繪本《皮皮的故事》,讓學生真正了解講究衛生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會留出10分鐘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練習七步洗手法、疊衣服、整理床鋪、戴紅領巾,家長將學生的操作視頻分享到群里后,我及時地進行了點評和個性化評價,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實踐熱情。在“整理房間”一課中,我推出了分類整理法,讓學生了解分類的方法,并用“整理大王”的美稱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在“做家務小幫手”中,我結合繪本《朱家故事》讓學生明白分擔家務人人有責,然后教會學生制作家務活評比表,讓家長做評委和督導。家長紛紛稱贊評價表有魔力,不喜歡干家務的小懶蟲一個個都變勤快了。經過課堂分享、反饋,學生每天最少都會為家人做一項家務,最多的做了六項。在連續一個月的課程里,我每節課前都會留一部分時間讓學生進行家務活反饋,學生告訴我學會做家務后,嘗到了快樂、幸福、成長的味道。我認為一年級的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學習動力。
“我愛我的家”單元是對“我們愛整理”的進一步推進,中國人比較自謙,對孩子總是默默地付出,我將這一單元設計為“了解我出生的故事、介紹我的家人、尋找我身上家人的影子、尋找家人對我的愛,以及回報家人對我的愛”幾個方面,力圖讓學生不僅用行動,還能用聲音表達愛。在教學過程中,我把線下活動設計得非常豐富多彩,借用居家優勢,用繪本《你是我的唯一》激活學生的記憶,讓學生向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時的故事,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通過全家福、自創小繪本介紹家人,尋找自己與家人相像的地方;通過繪本《親愛的小孩》,學生發現家人的愛有很多種,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都是最好的愛。在線下練習時,讓學生尋找父母的愛藏在哪里,感受家人陪伴的喜悅和幸福,增進他們與家人的情感。一年級學生大多在生活上高度依賴家長,缺乏感恩意識,我精心選擇了繪本《發之戀》,繪本中的小女孩為了探望住院的媽媽,堅持要梳一個能喚起發型師媽媽對往日幸福生活記憶的發型。父親努力克服困難幫助小女孩,當父女倆帶著禮物出現在媽媽的病房里,因為化療失去頭發的媽媽見到女兒的發型十分驚喜,在接到女兒畫的媽媽沒有頭發也戴著王冠的卡片時一下子明白了女兒對自己的愛。故事在媽媽逐漸好轉長出新頭發、一家三口快樂生活的美好中結束,學生受到了很深刻的啟發。這一系列課程帶給了學生最暖心的學習體驗,使他們在居家學習中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父母的關愛。特別令我感動的是有一個平常在學校不太發言的學生在這一課程中表現得非常主動和溫暖,他用語音告訴我他覺得媽媽是天底下最美、最善良的人。這些只有在家庭才能實現的實踐活動通過線上教學被應用到我們的課堂中,成為其他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活教材,成功地實現了教學相長。特別是在講述家人的故事時,我引導學生說說抗疫期間家人有沒有一些令我們值得自豪的事情。學生通過稚嫩的語言分享了這些動人的故事:六十多歲的醫生奶奶穿著防護服,到抗疫一線發揮余熱照顧病人;很少回家的軍人父親連夜開車送防護物資到武漢;抗疫檢查站的舅舅累得眼睛都睜不開了卻依舊堅守崗位;為了給學生上網課的教師媽媽熬夜備課批改作業。正是這些鮮活的生活素材把家庭、社會與學校有機結合了起來,從而發揮了最強大的育人功能。
在感恩大自然的主題中,為避免學生居家期間無法親近自然的遺憾,我通過錄制繪本微課,讓學生在《世界為誰存在》中感受人與自然、動物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在《樹真好》《大樹在唱歌》中感受植物帶給人的幫助;在《蘇菲的杰作》《和我一起玩》中探索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秘訣。這一單元的教學正好與植樹節相遇了,我精心挑選了十部與樹有關的繪本,通過公眾號推薦給學生,并與學帶工作坊的教師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節日進行繪本班會課、繪本微課堂進行了專題研究。在微課后引導學生對如何保護我們身邊的花草樹木進行了討論。在我的鼓勵和帶動下,學生動手種花、澆水、松土、換土、換盆,這些豐富的活動為學生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在第三單元《風兒輕輕吹》一課中,我利用詩歌《有誰見過風》和繪本《風到哪里去了》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受風的存在,體驗風在自然界循環往復的特點。我通過整合科學課“做風車”的實踐活動資源,讓學生嘗試通過不同的方式“請風來”。學生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并進行了總結和分享:風是由熱空氣和冷空氣交叉形成的,熱空氣和冷空氣去哪,風自然也會去哪。探索方法最多的學生找出了七種好辦法:跑步有風、用扇子扇風、用嘴吹風、用風扇吹風、用空調吹風、用吹風機吹風、用手扇風。
目前,線上教學已經完成了三個單元,深受學生的喜愛和歡迎,特別是網絡為人人發言和人人參與提供了方便,在聆聽學生的發言時,我能迅速捕捉學生的問題,并積極加以引導。如發現與父母不在一起的留守兒童,我會及時鼓勵、表揚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將他們的熱情引導到學習中;遇到說話不清晰的學生,我會及時鼓勵,耐心尋找學生的可取之處,有針對性地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和客觀的評價。我對學生的關心和幫助得到了家長的積極反饋和配合,線上教學效果良好。
道德與法治課是借由生活走向學習,又通過學習走向生活的學科。我通過采集疫情期間的特殊素材,采用繪本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的情感體驗環境。實踐證明,借用繪本微課能夠營造真實的情境,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搭建一座連接的橋梁,更好地將生活情境引入線上教學,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同時也是學生在探索中自我提升的一個過程,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實踐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