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學校課程管理如何改進
作者:馬 骉
發布時間:2020-05-09 09:17:5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如果不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侵襲,“停課不停學”的行政命令發出,全民轟轟烈烈地響應,全方位鋪開線上課程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是疫情讓課程改革的進程被迫提速,學校的教學管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如何冷靜應對,如何專業設計,如何謹慎實施,如何反思改進,都是擺在所有學校面前,既需要精心思量又需要迅速答復的考題。
圍繞自主學習 有原則地調整課程頂層設計
用“線上教學”全面替代“線下教學”,這對大多數學校來說是全新挑戰。面對挑戰,學校課程管理首先要堅定一個觀念:不管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都是教學,教學本質屬性不變,即通過有目的的認識活動培養人,課程頂層設計的原點不能動搖。
當然,學校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和研究,明白“線上教學”的特點和要求,明白“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關聯和區別。明白了這些關鍵要素,學校課程頂層設計的適時調整才會有根基,才會有方向。
不僅如此,學校課程管理還需要在領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專業研究部門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制訂“線上教學”的校本方案。
根據學校的實施方案,教研組和教師個體需要跟進擬訂學科教學改進方案,讓每個教師明白新的教學方式需要他們改變哪些教學觀念、改進哪些教學行為,需要具備哪些技術素養;需要知道教學內容如何確定,教學形式如何選擇;還需要明確學生怎么學,家長如何配合;當然也要讓每一個教師明晰學校會提供哪些必要的硬件條件和研訓支持。從學校到教研組再到教師個體,要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
學校需要特別強調“線上教學”有別于日常的“線下教學”,要充分利用網絡優勢,特別注重學生“自控力”的鍛煉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學設計與實施必須按照這個原則進行。
此外,為保障教師教學工作,學校還要細致籌劃以下事務:教師教學能力和技術素養的即時研訓;課程資源的收集、篩選、利用和開發;技術的保障,如網絡環境的順暢、平臺功能的選定、錄播條件的具備、硬件設施的提供等支持性條件和跟進服務。
結合疫情 有重點地安排課程內容
疫情期間,教學背景特殊,教學時間也不確定,教學內容就需要做即時的調整,作些校本化處理。
“突出重點,強調落實”是課程內容調整需要遵循的原則。
“生命教育課程”要補上。眼前的災難是最好的課程,災難中的人和事就是最好的教材。將“生命教育”作為當下最重要的課程列入學校課程體系是迫在眉睫的任務,而且要將之永久列入。這個特殊階段的生命教育,通過多種課程形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生活觀。如由心理教師組織每周一節的生命主題教育活動,由社會學科和科學學科承擔每周一節的專題科普教育活動,由其他學科組織浸潤式教育活動等。
“健康與體育課程”要強化。“健康與體育課程”作為學校最重要的課程之一,要強化學生的健康觀念、鍛煉習慣,增加學生的鍛煉時間,增強教師的專業指導。學校要保證將每天1小時的體育課程排進課表,并制定督查制度,強化管理,落實到位,爭取實效。
“家庭支持課程”要深化。有些學校開設的“每周與家人談一次心”“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等微型課程,在這個特殊階段需要深入,讓漫長的居家時間成為家人傾心溝通、鍛煉生活能力的好時機。
學科教學要聚焦。由于此次“線上教學”的特殊性,教學時間縮短(初中不超過30分鐘、小學不超過20分鐘),教學空間隔離等情況,教學內容不可以照搬照抄日常教學的安排,要聚焦重點,整合內容,選擇適合“線上教學”的內容。
利用網絡優勢,逐步更新教學形式
特殊背景和特殊要求,倒逼學校課程和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倒逼教學形式的更新。
“線上教學”的優勢在于資源豐富,選擇自由,交互方便。教師的教學方案設計和實施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優勢,甄選好課程資源,將國家和地方平臺、在線教育機構的各種資源進行篩選整合,根據本校本班學情做適當調整,推送給學生自主學習。
“線上教學”既要充分利用網絡優勢,也要遵循教學規律,明白不管“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學過程是教師專業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我們倡導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原則。
我們希望教師能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情,明確每節課的目標,設計好每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提供完成任務的途徑和相關資源,組織由師生、生生甚至由家長適當參與的線上交流與討論,布置適量的作業并在線解答、交流,適當作線上測評和展示。
至于播放形式,則交由教師和學生商議決定,學生聽課方式由學生自行選擇,可以看直播,也可以看重播。由于“線上教學”的特殊性,教師需要想方設法抓住學生在線學習的注意力,盡量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努力達成 “上有用、有趣、有效課”的目標。同時,也要求學生必須理解教師為新教學形式付出的艱辛,必須用心上好每節課,積極參與每個活動,力求學業進步和自學能力提高雙豐收。
主打優質的外引課程資源
“停課不停學”作為國家指令已得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級教育研究機構和在線教育資源機構的積極響應。各種課程資源紛紛出品,目不暇接。
對此,學校要求各學科遵循“廣采博取、為我所用、立足實際、自主組合”的原則,引導各教研組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科特點做出選擇或組合。
基于各級課程資源聚集了優秀教師的優質教學資源,再考慮到教師的工作壓力等因素,學校主張以利用優質的外引課程資源為主,自己開發為輔,這樣既能保證教學資源最優化,也能適當減輕教師壓力。
課程資源可以引進,或者是適當改編,但課程資源的使用還是需要教師因地制宜,爭取優質教學資源效果最大化。
教學效果鞏固和測評靈活多元
特殊時期有特殊要求,特殊要求有特殊形式,“線上教學”的鞏固和測評也要按要求按實情靈活處理。
要控制好作業量和測評次數,要注重作業內容的多元和形式的多樣,也要注重作業講評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既有教師在線答疑,同學間相互探討,還可以是學生自主的網上搜索和處理。
由于“線上教學”的特殊性,教學目標設定除學科要求外,重點要看學生的“自控力”和“自學能力”提高幅度有多大。因此,教學評價指標的設置要多關注學生的適應力、自主力和有效性。
除了評價學生的線上學習,學校還需要對“線上教學”整體方案和學科組實施方案的效果進行評價,可采取前置評議、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估相結合的辦法。
學校實施方案的出臺需要聽取教師、教研員及部分專家的評議。方案實施過程中,要設計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問卷調查,線上意見箱和定期個別線上訪談等方式,及時收集、分析各方數據,為改進完善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階段性評價可采取外引專業機構和內作自我評估結合的方式,并形成階段性評估報告。
為教師提供及時、全方位的支持
“線上教學”的設計者、執行者和改進者都是教師,“線上教學”質量的決定因素也是教師。為了達到預期目的,事前、事中教師研訓制度的設計和實施就顯得特別重要。
對大多數教師來說,“線上教學”是個新課題,需要從教學觀念、教學能力和技術運用方面作調整和提升,學校需要設計相應系統的研訓課程,包括學校引領性課程和教研組互助課程。
學校引領課程需要根據教師的共性需要,如教學觀念的轉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心理調適和身體保養等,需要學校設計成系列的微型課程,為教師盡快適應新教學要求提供觀念、專業、身心和情感上的支持。
教研組互助課程主要通過定期召開“如何讓線上教學更有效”為主題的教學研討,以系統的研討方案設計為前提,以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目的、通過典型的教學實例剖析,探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辦法,讓每位教師都參與、都得益。
課程管理要為新型教學形式常態化做準備
“線上教學”的實施,讓學校與家長的關系更密切。為了讓“線上教學”取得預期效果,家長的充分理解、協助和支持尤其重要。因此學校要建立家校溝通新機制,特別需要家長(尤其是小學生家長)準備學習設備、創設學習環境、協助督查學習和反饋教學建議。
關愛特殊、照顧個別是學校教學管理者必須盡到的責任。對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子女要特別關心,要制訂一對一幫護方案,落實落細;對來自疫區的缺課學生或學習設備欠缺的學生要仔細核對,做好個案幫助。同時對技術運用有困難的教師要耐心等待,個別輔導、鼓勵跟上,做到一個都不落下。
在管理方式上,學校采取定期召開各個層面的專題視頻會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典型、提煉經驗,為后續新型教學形式常態化做好機制和策略上的準備。
特殊時期,新的要求,對學校課程管理提出了新挑戰,各校都會有應對的策略和方法,真心希望這種倒逼能讓學校新的課程管理模式成為一種常態。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
來源:《人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