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我1986年大學畢業分配到銅川礦務局子校的那一段日子,只要走進沸騰的礦區,隨時隨地都能聽見有工人喊“師傅”,機器旁有老師傅手把手教徒弟操作,下班后或節假日里徒弟們懷里揣著一瓶白酒去找師傅談天說地,對剛畢業的我來說由衷地敬佩、羨慕。

我記得那時候還沒有開學,提前領取了教學計劃表,我卻不知道如何去寫,只能靠自己去琢磨,開學第一課怎樣上,如何贏得學生們的心,我費了一番苦心,那段開場白讓我至今記憶猶新,還保存在我家的書柜里。那個年代,提到找“師傅”,老教師們聽后會笑話,因為你是一個堂堂的大學生,在我的記憶里,沒有“師徒結對”之說。

一晃三十年出頭了,離退休也不遠了。現在,有青年老師開始叫我“師傅”,能不能稱得上他們心中渴望的“師傅”暫且不論,能與他們相遇就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鞭策,他們是我成長的載體,讓我在實踐中得到前行、自信和力量,他們有活力,他們是未來。

● 有老師叫我“師傅”,“師傅”要胸懷坦蕩

我記得去年8月底,我受邀給渭南市臨渭區高中化學教師做高考復習實踐與體會的專題發言。會后,瑞泉中學的趙老師通過微信和我進行了長時間交流。她說:“您做了很多事,但您的講座從我的角度看,稍微有點亂,希望您在這方面好好研究,更好地表達您的所思所想,在PPT簡潔性方面再下功夫。實在不好意思,就這樣直白給您提意見,您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代表,您會去很多地方,我真心希望您的思想影響更多的人。”趙老師給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雖然表達的是她個人的意愿,但無論怎么樣,我接納了她的建議對發言內容做了修改,以便在今后的交流學習活動中做得更好,促進自己專業提升和發展。

● 有老師叫我“師傅”,“師傅”要激勵引領

聽評課是少不了的學習研修活動,評價青年教師的課也不例外。去年12月在某區級大教研活動研討會上,一位青年老師上了一節高三復習觀摩研究課,聽慣了常態教學的老師們對這節課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談優點的不多。活動結束后的當晚,她和我通了很長時間的電話,我猜測她可能委屈、難過、彷徨,不知所措。我知道該青年教師準備這節課時下了很多功夫,花了一番心思,能走到這么大的舞臺實屬不易。在我看來,她嘗試改變高三復習模式,從創新減負層面來看,這節課不失為一節可借鑒的好課,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由“教”向“學”的轉變,就有其長處。是“師傅”,要激勵引領,是“徒弟”,要笑臉面對“磨難”,只有這樣,課堂革命才能走在康莊大路上。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有些夢卻可以一群人來做。經歷就是成長,珍惜每一次的遇見,只為成為更好的自己。

● 有老師叫我“師傅”,“師傅”要愛得無私

2019年九月開學前夕,大學畢業新入職的延安中學一位青年教師在微信中問我,怎樣才能上好開學第一節課。我們從預約的晚上八點開始到九點多才結束,我們交談的話題,從如何讓學生喜歡,如何對高一學生進行理想、生涯和知識的教育,到演示實驗的創新等方面,就是讓學生明白化學是真實存在、有用的、有趣的及有規律有方法的,隨后把我準備開學所用的第一課課件發給她,讓她琢磨、實踐和體會。“在您的指點下,評委說我的課立意比較好,我下載了高爐煉鐵的一個視頻,然后通過三個方程式講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單雙線橋表示,以及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概念模型的構建,練了您跟我點的那個題,評委也認可這道習題。張老師,謝謝您。”西咸新區某青年教師上完公開課后給我如是說。我眼里,“師傅”就像化學實驗室中的一架托盤天平,一邊托著學生,一邊托著青年老師,天平中的指針就是“師傅”的心,青年教師課設計得有味道了,就能讓課堂看見思維的力量,課堂有了思維的力量,學生在減負學習中才能感受到自己慢慢提升的希望。

● 有老師叫我“師傅”,“師傅”要肚中有文

肚里有文行而遠,腹有詩書氣自華,是“師傅”更加明白這個道理,要適應新時代新教育,“師傅”就要不斷地深度學習積極進取。我喜好三件事,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學習強國”APP學習,提高思想認識,提升閱讀水平,積累案例,付諸于教學,如將“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在吃動平衡行動中提出廣泛開展“三減三健”專項行動”,帶到我的課堂來,讓健康元素融進化學教學。第二件事,因我在江蘇教學八年,打心眼里喜歡他們的教學風格,所以每個月必觀看 “江蘇省教學新時空 名師課堂”教學直播,聽化學名師授課,研名師課堂設計;聽化學名家講評,記名家精彩名句,采他山之石,博眾家之長,省自身之失。第三年事,喜歡把自己每周教學實踐中的片段講給年輕教師聽,讓青年教師診斷把脈。古人亦云“寧可三日食無肉,不可一日居無書”,這是“師傅”的品格。

● 有老師叫我“師傅”,“師傅”要課堂有味

我家的書柜里存放著每學期的教案,從2004年調入市七十中開始就沒間斷過,特別是近幾年都把它裝訂好。留著教案不為抄,只為記憶,只為欣賞,輪回再起步。我經常在教案本扉頁寫下名言名句,如“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等,用這些話不斷激勵自己,并付諸課堂實踐,讓教案設計,成為自己要用一生去修煉的基本功。寫教案,從改變自己的思維呈現方式開始,在備課時動筆勾畫出自己的思維過程完成知識的建構,養成一種讓思維可視的習慣。所以,我寫教案,有個習慣,雷打不動。選好情境素材,講好故事,講好知識,育好人,養思維,現化學價值;創設好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實驗及觀察中獲取證據。正如西光中學化學特級教師宋文翔老師說:如果有實驗而沒有去做,上完課心里總是不舒服的。設計好活動,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成長、去收獲,讓學生的這種入骨、入心、入腦的學習“帶得走”,在將來的人生路上“用得上”。完成三個預設后,我才開始動手寫教案。教案要眼過三遍,先預覽第一遍,然后到實驗室動手做一做實驗,即使下班也不例外;第二天早上到校再瀏覽第二遍,趁早起時的腦子清醒,看是否做微調;第一個班上完課后再過第三遍,改動細微處,即便是板書也不放過。“師傅”有味道的課,就是這樣磨出來的,就像有名師傅煮的羊肉泡饃,快吃完時碗中還留有一口湯,口有余香。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徒弟”成長路上幸有“師傅”,“師傅”在教學路上有幸“徒弟”結伴,不忘初心和堅守。寫此文,不為別的,“師傅”與“徒弟”共勉。

作者單位:西安市第七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