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局,面對疫情,教育何為?

這個時代正在倒逼學校展開不尋常的“生長”。當我們重新審視學校的存在時,我們發現,承擔起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師,而是整個教師團隊;不是每一間教室,而是整所學校;不是每一所學校,而是整個社會文化。

原來,未來的學校是一種“超越學校的學校”,線上融合線下,正在重塑教育生態。

學習中心,穿越未來學校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全民抗“疫”的日子里,把學習放在線上,讓師生一起在云端行走。這是一次“被迫的教育大移民”,也順勢促進未來學校的到來。疫情背后,團隊被時代推著“自生長”,團隊被逼出來的思考力與行動力,讓我們共同構建的這所“未來學校”快速上線,順暢運轉。

朱永新教授認為,未來的學校會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也就是說,它會由一個一個的網絡學習中心和一個一個實體的學習中心,共同構成一個學習社區,學校的概念會被學習社區的概念所取代。

精英群體,抵達未來教師

未來的教師,作為學生導師的責任將會越來越重要。未來教師將會是一個精英群體,只有精英,才能做導師。未來的學習將進入一個課程為王、能者為師的新的時代,而閱讀,在未來社會中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正是生命的個性化,才構成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未來教師必須充滿人格魅力、極具個性。比掌握教學技巧更重要的是更新自我學習方式,養成終身學習習慣;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利用自我的不斷革新,應對復雜多變的世界和未來。

未來的教師將不只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陪伴者;他們需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及時發現和幫助學生遇到的問題,注重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讓學生更有獲得感;教師不是蠟燭,而是火炬,把孩子的生命點燃,給他們指明未來的路,陪著孩子一起變優秀。

技術賦能,重塑教育生態

未來學校建設是應對時代發展的教育變革策略,當技術賦能教育,我們將會重新定義學校邊界,建立新的教育生態。在教育信息化撲面而來的浪潮當中,老師和管理者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依然是當務之急。更新升級校園網絡及信息技術設備,加大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力度,全面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加強信息信息技術與學校管理、課程文化的有機融合,建設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已是大勢所趨。

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平臺迎來爆發的春天;未來的學校,線上線下融合已勢不可擋。在實體的學校之外,再搭建一所云上的學校,讓課程與資源數字化、多樣化、平臺化,成為學校的新選項。我們可以預見,“云上學校”成為學校大規模排課選課、課程規劃、教學組織、工作流程的基本支撐,是分層走班、自主選擇的機制落地的核心保障,同時還能夠有效減輕教師負擔,平衡教學資源。當然,在這樣一個大數據時代,當眾多云上學校相互借鑒、相互交融,中國的教育生態,才真正抵達技術前提下的“生產力革命”。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資源,而是主動獲取資源的能力,這個時代缺的也不是機遇,而是迎機遇而上的素質。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便是變化本身。我們不知道自己將面臨怎樣的挑戰。我們最先應該明白的,是課堂上的通識教育決定不了孩子未來,主動獲得知識、管理自我的能力,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面對當代社會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發展,我們的教育已經無法適應。渴望教育變革,呼喚未來學校,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最強音。未來社會什么樣,未來學校就什么樣。我們需要共同思考:未來,只有學習,沒有學校。

作者單位:安康市漢濱區培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