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齋里勤學早 詩書源頭活水來
作者:王 帥
發布時間:2020-05-09 09:28: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顏真卿在《勸學詩》里說:“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書到用時方恨少,是我最深的感觸;書山之路勇攀登,是我治學的態度;讀書不覺已春深,是我追求的理想。我愛讀書,書中自有妙處。以書開路,路則越走越通;以書為友,友則越聚越多;以書修心,心則越養越靜。
其實,耕讀苦學是許多名家的“專利”,蘇霍姆林斯基每天早晨五點便起床,喝過咖啡后,隨即開始一天的讀書生活;村上春樹則是晨跑后便進入讀書和創作中,每天堅持寫三千字之多;魯迅先生每晚都讀書寫作到深夜,常常天蒙蒙亮才睡下;偉大的毛主席更是喜歡夜深人靜時,閱覽古代圣賢的典籍,胸中的韜略便在這每日的耕讀中形成……每一位名家的背后,都有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自律和刻苦。他們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除了與生俱來的天賦,更重要的是,能靜下心來,沉淀自己,飽覽詩書,閱讀思考,筆耕不輟。正是受了這些作家的激勵,我也開始了自己的耕讀生活。我把書房命名為“耕讀齋”,希望能像老農一樣,勤奮耕讀,讀遍天下好書,在心中播下一粒粒智慧的種子,靜待其發芽、開花、結果。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與世無爭,與書有約,與心相知。倘若真能摒棄世間的浮華,找尋生命的本質,在書香氤氳的世界里,暢游翱翔,豈不是人間最幸福的事情?
于是,每晚九點,待女兒熟睡后,我便開始了書齋耕讀。暖燈猶可親,好書常相依。手握書卷,我的內心好似巴山夜雨漲起的秋池,充盈無比,情懷滿溢。在這個小小的“耕讀齋”里,我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是個自由人,這是耕讀的妙處,這是我的“荷塘月色”。做了母親后,時間常常被生活瑣事占據,我便格外珍惜這難得的讀書時光。哪怕一秒、一分,也是修身養性的好時機。上一秒,我還在為細碎瑣事煩擾;下一秒,便能進入心靈的“桃花源”。這是多么奇妙的體驗!文字自有它的魅力,它能驅除浮躁之氣,讓我心神安寧;也能開啟智慧之門,讓我神思遨游。讀康震、蔣勛、葉嘉瑩,和文壇北斗品詩話詞,詩情無限;讀葉圣陶、蒙臺梭利、蘇霍姆林斯基,和教育大家談玄論理,思接千載;讀《紅樓夢》《邊城》《文化苦旅》,和經典名著共抒性靈,落盡繁華;讀《蘇菲的世界》《瓦爾登湖》《美的歷程》,和哲理名作同尋真諦,喜獲真知。深夜靜讀,佳言妙語,錦繡華章,奇文共賞,趣意盎然。在文字編織的國度里,讀我所樂讀,思我所樂思,暢快無比,怡然自樂。
讀書養心,寫作練腦。讀書和寫作就猶如連體嬰,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倘若讀到興之所至,我便落筆成文,不求微言大義,只需將稍縱即逝的靈感記錄下來,言說心志,抒發情懷,表達意趣。這種寫作的狀態可遇不可求,沒有負累,沒有擔憂,也不期待有特定的讀者,無非就是即事述懷、自抒胸襟、一吐真言。有趣的是,創作多了就成了習慣,心里自然就有了寫作這根弦,書齋也就成了我隨心隨性、自由創作的天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以古今為經,以寸心為緯,融會教育和閱讀,貫通教研和生活。如果把我的寫作比作一條潺潺而流的長河,教育隨筆便是水邊的芳草,沁人心脾;閱讀札記便是水面的浪花,淘盡精華;教研論文便是水中的磐石,增添厚重;生活感悟便是水底的海藻,搖曳多姿。每一種寫作方式,每一次寫作歷練,既是切磋語言,也是琢磨思想,更是修煉心性。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充實的耕讀生活,就是源源不斷的生命活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我心靈之無盡藏也。
人過了而立之年,便愈發覺得做自己喜愛的事情,過自己適宜的生活,真乃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幸福。靜好的時光,澄明的內心,我獨處于自己的“耕讀齋”,沉浸在詩書的志趣里,獲取精神的給養,讓漂泊的心有所歸依,便真覺得擁有了世間最彌足珍貴的幸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詩書。唯愿小小的“耕讀齋”是我永遠的棲息地,是我永恒的精神之鄉。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鋼高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