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主動發展中快樂成長—我的快樂教育理念及實踐
作者:孫秀柱
發布時間:2020-05-09 09:25: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執教已五十多年,從小學到中學,從公辦到民辦,從教師到教育管理,至今未離開這個崗位。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使我深刻理解了“快樂教育”理念的當代意義,故提出“讓每個學生在主動發展中快樂成長”的辦學理念,并切實把“讓孩子快樂”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每項工作中去,為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
▼“快樂教育”理念的提出
“快樂教育”的理念是近代西方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提出的。主要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兒童心理規律,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從而揭示科學教育最本質的特征。他認為,興趣是孩子學習和求知的最大動力,而主動引導則能促進加強孩子的這種主動性,使興趣變得持久,有目的,好奇心才可讓孩子自愿學習,也只有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才不必擔心孩子的學習動力,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教師成功引導孩子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不僅關心學生今天的學習,更要關心學生未來的發展;不僅關注校內教育,更要關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些對于我國應試教育上的“灌”、“壓”、無視學生心理需求與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法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快樂教育既注意“樂中學”,更講究“學中樂”。故我們要建立快樂、成功的良性循環機制,在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態度”的同時,教師亦要快樂教,教中享受快樂。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社會的最終要求。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作為教育者,必須善于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動機,培養學生的理想,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教育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需求,教育者也在這種需求中獲得成就感,幸福感。快樂教育是從“應試教育”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的真正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快樂教育是教育者正確運用適應不同年齡特點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創設生動、活潑、和諧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趣,喚起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以最佳的精神狀態自覺地參與各種教育活動,從而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主動、和諧發展。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教育藝術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遵循教育規律,以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將知識與審美融合起來,使學生在愉悅中進行學習,在教師指導下的審美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能動性,是實現教育教學目的的根本所在。
▼“快樂教育”是我國的優秀傳統
我國幾千年傳統教育實施的就是“快樂教育”。《呂氏春秋·誣徒》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第一篇教育心理專論,該篇以“反諸人情,則得所以勸學矣”為核心觀點,闡述了學習動機的重要性與激發保持過程,文中強調“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樂”。其主張的“達師”之教即讓學生達到的六種學習狀態:“安”“樂”“休”“游”“肅”“嚴”,使學生既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又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就是能使學生心安樂學、輕松有趣、動靜自如、嚴肅活潑,達到盡善盡美。其理念對學校教育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明代教育家王陽明也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王陽明《傳習錄》,除了“知行合一”這一重要觀點外,其提到的“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催撓之則衰萎”就是指兒童的天性不可泯滅,應該受到尊重,否則,易被傷害甚至摧殘。
我國古代教育也非常重視讀書與社會實踐。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我國幾千年教育的優秀傳統,也是我國歷代先賢的成才之路。首先,學生必須多讀書,如詩圣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又得到社會去,“行萬里路”以互相補助,綜合運用。而且,只有走向社會,與美輪美奐的大自然、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相結合,才能更進一步獲得快樂、獲得享受、獲得成就。近幾年的研學活動其所以很快被學校接受就是這個道理。現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的“教、學、做本是一回事”與快樂教育的觀念是一致的。陶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即學校無法脫離社會,知識不能束之高閣,學以致用,教師要在“用上教”,學生要在“用上學”,快樂教育便是強調這個過程,不是“教死書,死教書”和“讀死書,死讀書”,而是“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地去讀書學習。
我以為快樂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教學上教師應做到不強教,不硬灌,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將知識快樂靈活地而不是死板機械地學到手,然后再將其廣泛地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在社會實踐中體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近年來,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升學考試競爭激烈,擇校之風愈演愈烈。社會上對什么是快樂教育根本不了解,甚至帶有極端的偏見。一旦提出讓孩子輕松快樂學習,就以為學生在校學不到知識,升不了級、考不上學,無法跟別人家的孩子競爭。尤其是家長在“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支配下,普遍支持老師甚至互相配合,聯手摧殘學生。這是我近年來最深切的感受、體會。
▼快樂教育的教學實踐
這些年我做了幾所學校的領導,在快樂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摸索與探討。
1.提供快樂教育的社會環境,構建溫暖如家的和諧校園。校園環境對學校教育十分重要,如我管教的興國教育集團海明威學校,校園里矗立的孔子和教育家陶行知的巨幅塑像,師生一見肅然起敬;校園里勵志的對聯、名言、古訓、古詩隨處可見;周一升旗時的集體朗誦文就是墻上書寫得整齊的梁啟超《中國少年說》,鏗鏘有力的“少年強則中國強”給學生以極強的精神鼓舞;學校滿足各種活動場地,如對跆拳道、乒乓球、舞蹈、音樂、手工、書法、美術、圖書館、閱覽室、文化展覽室等均開辟固定場所;各教室均配有電腦、投影以及學生飲水機和儲書架——學校配置健全的設施,全力為教師和學生服務,多次贏得教育部門與兄弟學校的稱贊。
2.組建培養“樂教”的教師隊伍,保證實施快樂教育。教師是快樂教育的主導角色,保證力量,選人擇師過程中不僅要著眼于教師品德、學歷和專長,還要看其是否有“樂教”之心和“會教”之能。在試教實踐中考察教師的教授能力,口才和是否具有先進的理念和廣博的學識,能否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有沒有高超的教學藝術以吸引感染學生。學校還通過各種渠道提高老師的教學能力,僅每學期培訓費用高達10余萬元。2018年海明威學校先后有21人次去北京、成都、鄭州、盤錦及市內兄弟學校學習,曾組織百余人次參加國培、遠程培訓、陽光師訓等活動,參加“名師之路”教學研討會以及西安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培訓等,并多次請優秀教師、專家教授來校進行快樂教育輔導。每學期有一名領導和兩名教師,常駐名校,學習其他兄弟學校的管理、教學等經驗。通過努力,學校基本形成了一支服務快樂教育的現代高效、開拓進取的教師隊伍。
3.實施靈活愉悅的課堂教學和活潑多樣的課外活動。課堂是學校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的現象已被拋棄,課堂已成為學生品格塑造、良好習慣養成、綜合能力提升的基地。如語文課堂上老師多用誦、唱、視頻、情景劇等形式讓學生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高年級學生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編成小話劇,課堂演出人物形象、語言特色都很有效果,將課堂氣氛調節到最佳狀態,體現了樂中學、學中樂的教學理念;其他如數學、英語、理化諸科教學同樣是用講故事、看圖片(實物)、做游戲或外出參觀等形式,達到快樂教育的目的。老師在快樂教育的驅使下,學習更加勤奮,思想更加活躍,熱愛教育、關心學生的典型事例層出不窮。快樂教與學已讓學校成為師生溫馨和諧的大家庭。
4.精心組織、探討創新快樂有意義的教學實踐活動。在快樂教育中,學校探索出了多項旨在發揮學生潛能的教學方法。如①圓桌研習:即根據某一課程組織學習小組圍坐桌前,進行閱讀和討論,使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既加深了學習內容,也調動起人人思考和發言的積極性;②多元授課:即因材施教,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多提問、多指導、多表揚、施愛心,讓每個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再獲得愛心、求得進步;③作業多層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依學習成績優劣布置不同的作業,讓學生都有得“滿分”的喜悅;④爭創星級學生,提升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集體意識;⑤精心組織快樂有意義的集體活動。學校、班級緊貼學生歡樂好動、表現欲強的特征,開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如全校性的活動,好的集體活動或將成為學生抹不去的終生記憶。
5.與社會結合,打造耳目一新的興趣小組。為提升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學校結合社會、結合實際,舍得投入,開辦多項興趣小組,如小足球隊、小籃球隊、乒乓球隊、少兒武術隊、航模隊、花鼓隊以及跆拳道培訓隊;音舞方面,有長笛、葫蘆絲、兒童聲樂、電子琴以及韻律舞蹈、拉丁舞等;書畫方面,有書法、水粉畫、國畫、漫畫、創意兒童畫等專門小組;學校開辟獨立的美術室、書法室、音樂室、舞蹈排練室以及跆拳道房,并配以專科老師教學指導。圍棋也是海明威學校的強項,曾榮獲陜西省學生圍棋項目基地稱號;其他校隊經常出席市區、校際間的各種比賽,榮獲西安市長安區足球協會青少年足球示范基地稱號,榮獲陜西科技日報“我心中的祖國”創意繪畫涂鴉賽最佳組織獎,榮獲CETV《一技之長》少兒春晚戰略合作單位獎,并在英語、數學、聲樂、美術等競賽中獲得多項獎勵。
6.開辟適應快樂教學的學農基地和特色課堂。學校專辟一塊土地為“開心農場”,分季節批次帶學生走進這里,模仿父輩、祖輩們的勞作生活:學耕地,學生人拉木犁,學磨地,學種玉米,種土豆,栽紅苕苗、花苗等。學生在此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打開視野,了解生活,認識農村和農民,會少了些“小皇帝”、“小公主”的嬌氣,多了些成熟與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增加了學生對農民的理解與尊重。此外,學校還專門設立了農業生產展覽館,舊農具、家具,像梨、耙、鋤、杈均能看到,還有如風車、風箱、紡車、織布機等等,課外時間有專門老師現場織布,再現“窗下投梭女”的情景,學生們饒有興趣地觀看,甚者還要親自上紡織機投一把梭,體驗織女生活,真是讓現在的孩子開了眼界。
7.因地制宜開展特色鮮明的快樂研學活動。學校積極開發合理利用校外各種特色授課資源,深化素質教育,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
(1)走進杜公祠:學校將比鄰的杜公祠作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與杜公祠合作,通過各種形式對杜甫的頌揚,使學生不但對杜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杜甫關心民瘼、思考大眾、情系國家的愛國情懷融入學生的心里,使其從小立大愛之心,樹報國之情。
(2)非遺進校園,何家營鼓作為西安鼓樂,是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學校有時請高手到學校演奏,動聽的音律給學生們帶來的不僅是好奇和快樂,還領略了民族鼓樂的超凡魅力,讓學生對民族器樂產生濃厚興趣并隨之熱愛,更是上了一節優秀的傳統文化課。除此之外,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柳青紀念館,踏青領略樊川自然風光,讓室外課堂成為知識的課堂,感奮的課堂,無疑也是快樂的課堂。
8.重視食宿,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快樂學習。飲食衛生是關系學生健康成長的大事,學校對食堂管理監督十分嚴格,夯實責任,不斷提高飲食質量,從采購、制作到餐具、用餐層層把關,正餐米飯、饅頭、面條,副食葷菜、素菜、雜糧搭配,加餐蘋果、香蕉、面包、牛奶等一應俱全,多名餐管人員堅持送餐進教室,用餐不浪費,并教學生文明用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毋庸諱言,快樂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其在于充分調動師生兩方面積極性,教師善教,學生樂學,在師生融洽、合作的氣氛中使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成長,核心在于牢牢把握住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盡管快樂教育在“分數定終身”的當下還存在有某些認識上的偏差,但快樂教育是對學生終身著想的教育,是解決學生走向社會面對復雜人生的教育,必然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我雖然通過多年努力探索出了一條“快樂教育”之路,為學生的自主發展營造了一定的環境,在社會上也產生了一致好評,但僅僅是初步嘗試,現拋磚引玉,以討教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