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對未來教育的啟示
作者:王 波 劉 昕
發布時間:2020-05-06 10:43: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記者:從校長的角度看,您認為這次疫情提醒貴校在開學后,還需要加強哪方面的管理?
楊安平:今后我們將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管理:一是進一步優化學校管理方式,更多滲透智能化協同辦公理念,減少價值不大的會議、活動,改進教師教學績效管理評價手段,借助科技和工具進行數據分析,提高管理效能;二是進一步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根據《關于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結合我校教師專業現狀,加大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與研究;三是進一步加強校本課程建設,加大學科拓展課程與德育綜合課程研究力度,聚焦課堂教學改革,逐步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將線下實地教學與線上學習(周末作業輔導)相結合;四是加強育人難點研究,諸如農村家校共育、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等薄弱環節,如封閉式管理與社會適應關系的把握,如何理性對待待學生使用手機(禁止手機進校園與網絡學習靠手機的矛盾)等話題,不斷探索新問題的破解之法。
虞先龍:開學后必須實行最嚴格的門禁制度,必須落實好一日三檢,必須做好學生的“盯人”管理,落實好環境治理和消毒工作,做好學生的個人防護教育工作,還要指導好家長做好自我防范工作。
記者:您覺得這次“停課不停學”的實踐探索對未來學校和未來教育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馬夢陶:毋庸置疑,突如其來的疫情倒逼信息技術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我們也相信,這次歷史機遇下的在線教學實踐將是教師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擺渡船,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契機。未來教育破墻而出,學習無界限。在新的時代,互聯網+教育發展是大勢所趨,在線教育是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必然選擇,也一定是推動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經此一“疫”,我們更深刻認識到線上教學對老師而言,重要的是教的行為對學的行為的促進,對學生來講最挑戰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校和教師在未來教育中,要在培養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增強目標感、方向感上不斷創新。我們也要思考互聯網給教育提出的命題:怎樣培養學生?如果學生只會讀書,不適應在網絡環境中獲得更快速的、與社會實踐更近的知識和能力,根本無法勝任未來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教育承載的使命光榮而艱巨,未來需要我們教育者以更加開闊的思維、長遠的眼光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為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不懈努力。
張同光:此“疫”對未來學校和未來教育發展將帶來“式”變與“質”變。我覺得在此次戰“疫”中,教育也是“一線”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學校如何以人為本,立德樹人?面對這樣的新課題,我們必須直面網絡在線教學、線上育人這樣的客觀“式”變,教育教學形式、方式的改變,一定是適應和響應新時代的潮流。這種“式”變,就是當下正在進行的額“停課不停學(教)”線上學習方式。親其師信其道,隔著屏幕如何傳遞愛,如何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學校怎樣做到新常態下的教學方式的優化,讓新時代的“小神獸”們愛上線上學習,并適應這種學習方式。
楊安平:一場疫情,一場革命,一輪反思。我認為,它將會打破傳統教育思維和教學模式,催促育人路徑的升級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促進教師職業認知和專業素養的提升,最終逐步推動未來教育樣態的轉型,為更加廣闊、多樣、自主化的學習提供了無限可能。同時,從現實角度來看,疫情及疫情下的線上教學,在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對于廣大農村學生提出更嚴峻的挑戰,由于學習條件、學習習慣、家庭環境也包括教師專業素養等綜合因素,很可能會因此拉大與城市學生的差距,優者更優,差者更差。
劉鵬:產生的影響有:(一)面向未來實現課程的現代化。必修課程分層實施,特色課程分類走班,校本課程定制研修,從學生的群體性學習向個性化、個體化學習發展。(二)以項目式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要抓手。以生命課程、心樂學課程為依據進行充分的展開和大膽的嘗試。(三)從環境封閉性課程走向了多元開放型課程。學會協同合作,與世界的互動、與平臺教師的探討,跨學科的理解、接納與整合。
記者:您心目中未來的學校和教育是什么樣?
張同光:未來教育將發生“質”變,不僅是提高了分數、質量,而是改變了教育的功利性,回歸到教育的本真、本質,讓不同的孩子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再為奧數所困,為升學所困,讓因材施教成就每個孩子的發展;讓閱讀成為習慣,成就未來公民的人生素養。把培養學生思維品質作為教學的目標;把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養成、學習能力力高,熱愛生活,熱愛國家,學會生存作為育人目標,這就是未來學校教育的綠洲。
劉鵬:我認為未來學校和教育的樣態有以下幾點:未來學校一定要實現“身體第一、品質第一、能力第一,分數第二”“不唯分數,卻贏在成績”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的學習理念,注重學生個人素養、修為及審美能力的培養;未來學校的學習無處不在,學校、家庭、線上、線下都可以是學習的場景,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家庭的學習,在未來還有可能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學習延伸為整個世界的、跨國式的學習,學生能夠實現思維方式的自由切換;未來的學習方式呈多元化,涵蓋選擇式、適應式、迭代式、浸入式、體驗式。
疫情期間教育教學線上模式的探索過程,也是對于互聯網教學的大范圍試驗,線上教育所積累的經驗將會為未來教育的公平和改革提供方向,有效實現現代化教育。
楊安平:我想象中的未來教育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以人的生命健康成長和生活幸福為基點,把孩子培養成有情懷敢擔當、能創造善合作、人格健全和全面發展的未來社會公民,而不只是學習機器、工作機器抑或是所謂的社會精英。學習力,思考力,創造力,是未來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
從這個意義上看,未來學校具有如下特點:人性化,不以知識為本位,更加關注人的潛能發展、身心健康和品格形成,“批量生產”的大規模學校、大班額逐漸被小班化、走班制取代,個性化,鼓勵學生特長發展,差異化學習真正落實,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適切、適性、適合的“私人訂制”的學習,將成為學校的重要任務;開放性,學習時間和空間更加靈活自由,傳統的學校管理模式和課堂學習方式將會被打破,學校與社會、與生活的邊界不再明顯;自主化,探究性、實踐性、融合性的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將會成為主流,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對學生終身學習、自主管理能力要求更高;智能化,學校辦公、教學、研究、資源、保障等數字化水平更高,創新學校、智慧課堂將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課程選擇,更便捷的學習反饋,更合理的管理服務。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今天)的學校生活,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不再繼續,學生們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齊劃一地出現在同一個校園、同一間教室,學習的時間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的內容完全由學生自己選擇?”朱永新教授在《未來學校》一書中如是說。
時不我待,未來已來,未來教育和未來學校不會是烏托邦式的幻想,《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我們繪制了看得見、可實現的美好藍圖,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要以預見性的眼光、全球化的思維深入研判當前教育發展改革現狀,轉變教育觀念至關重要,建設適性課程迫在眉睫,變革教學方式刻不容緩,更新管理體系勢在必行,這對農村學校的挑戰更大,任務更艱巨。
▲郗莉,高級職稱,特級教師,渭南市臨渭區渭南小學校長,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教學能手、陜西省課改先進個人、陜西省校本研修先進個人、渭南市“三三”人才、渭南市拔尖人才、渭南市標桿人物、渭南市特級校長、渭南市優秀校長等榮譽稱號。
▲王靜,陜西省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教學能手,陜西省優秀教師,現任咸陽市禮泉縣城關鎮皇甫小學校長。出版教育教學著作,一線教師手記《孩子 你能行》,散文集《故鄉集美》。
▲馬夢陶,銅川市青年路小學副校長,中小學高級教師,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中小學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教學能手、陜西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