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背景下,傳統教學模式不斷轉型,在線混合教育得到空前的發展機遇。文章以“雨課堂”教學平臺為例,通過SWOT分析法,從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四個方面分別對該教學模式展開分析,并依據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應用建議,以便促進信息化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雨課堂 SWOT分析 教學改革

在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誕生了各種各樣的智慧教學平臺,引發了新一輪的課堂教學模式變革,特別是建立于微信公眾平臺基礎上的課程開發、重構及應用,正在以強勁的勢頭改變著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雨課堂”教學工具是以學生為中心,將微信平臺與PowerPoint完美融合,教師可以實時與學生進行在線互動,并通過在線數據了解、分析學生對各教學環節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修訂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優化教學效果。

“雨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雨課堂”平臺是學堂在線同清華大學在線教育合作研發的智慧化教學終端,通過文字、視頻、音頻、圖像等實現集智能手機和無線投屏于一體的導、學、研相結合的互動教學平臺,教師在電腦上下載安裝“雨課堂”之后,可創建課程和班級信息,學生只需用手機微信掃一掃即可進入班級,具體的操作流程如圖所示。

“雨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

1.可營造高效、互動的教學環境

“雨課堂”將移動終端與互聯網信息技術充分融合,教師借助微信創設虛擬課堂,通過隨機點名、實時答題、多屏互動、發送彈幕、問卷投票等,使“課前—課中—課后”各教學環節緊密相連,實現互動學習,課堂形式獨特、新穎,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互動參與度。

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基于“雨課堂”的教學實踐顛覆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扮演教學資源提供者、教學活動引導者及協助者的角色。課前,學生對教師推送的內容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需求進行預習;課中,學生在已積累知識的基礎之上,認真學習教師對重難點的具體講授,并與教師或同學積極互動,以真正理解、消化新知識;課后,學生通過強化練習或開拓訓練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且能舉一反三,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之中。各教學環節均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3.支持“同步”和“異步”的“雙通道學習”

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借助智能終端設備的輔助,“雨課堂”能夠在教學活動里構建“異步”與“同步”兩條師生互動交流的學習通道,教師可以靈活、從容地實施“雙通道教學”。比如,對于簡單的基礎理論,可引導學生在課前“異步”學習。在課堂講授中,每位學生瀏覽幻燈片的速度與節奏可“同步”亦可“異步”,但是,對于課程思政的引導、重難點的分析研討及聽課效果的考核等,必須班級“同步”學習。在課堂討論環節,對于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發彈幕或留言提問等方式“異步”交流,而部分深奧復雜知識點探究則需班級成員集體“同步”完成。

4.為全過程考核提供數據支撐

“雨課堂”平臺內容翔實、客觀,可實時對教學活動全過程進行全景式記錄,后臺系統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將“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數據的初步分析通過郵件發送至任課教師郵箱。教師可以根據統計數據實時調整教學方式與方法,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還可以在平時成績中參考“三段式導學”(課前—課中—課后)的客觀數據記錄,實現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考核。

“雨課堂”教學模式的劣勢

1.自身功能不盡完善

使用“雨課堂”教學時,教師與學生均無需在手機上下載軟件,只要嵌入PowerPoint即可,相關內容通過教師機實時傳送到學生手機上。但是“雨課堂”的功能仍處于不斷完善中,目前僅支持Office2010及以上版本,并且不支持WPS,此外,在插入視頻的限定和可生成的試題類型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

2.受客觀網絡環境制約

“雨課堂”需在Windows7以上的操作系統中下載并安裝,而高校教師在課堂上用的電腦大多有關機后數據自動還原設置,這就導致每次上課前都要在教師機上重新下載并安裝,增加了時間成本。同時,不論是教師通過“雨課堂”給學生推送學習資源,還是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堂查看PPT、課后練習等均需在連接網絡的前提下進行,如果學校未實現WiFi網絡全覆蓋或者無線網絡缺乏穩定性,都可能導致無法在“雨課堂”環境下正常授課,甚至會使學生增加額外的手機流量。

3.學生線上學習真實性有待考究

在“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論是課前預習、課堂學習,還是課后練習鞏固,均需使用手機端在線上進行,此舉雖然方便了師生,提高了效率,但還有一些漏洞。例如,課前預習時,部分學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單純地刷次數;課堂學習中,部分學生可能會在手機上進行與課堂學習無關聯的活動,使手機成為光明正大的娛樂工具;課后練習時,依然無法避免學生抄襲作業的情形,總之,學生參與線上學習的真實性具有很多不確定性。

“雨課堂”教學模式的機遇

1.教育信息化政策支持的現實背景

2019年2月,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及《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推進教育信息化在新時代背景下轉段升級,教育部制定頒布了《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促進高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及師生信息技能素質的全面提高,實現現代教育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這樣的現實背景為“雨課堂”在教學中的進一步使用和完善提供了政策支撐。

2.“雨課堂”自身功能的不斷優化完善

從最初發布的“雨課堂”1.0.0 Beta,到不斷完善的“雨課堂”2.0系列,再到最新的“雨課堂”3.0版本,均開發、優化了很多新功能。目前的V3.0版本不僅新增了填空題,還可以開啟語音直播授課,習題投屏時能看到題目和答題情況分析圖。有強有力的技術團隊支撐,我們相信“雨課堂”會繼續開發、拓展新功能,目前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也會被不斷攻克。

3.改革傳統考試方式的需要

傳統的紙質考試,需要教師提前出考試題、打印紙質試卷、安排監考人員、批閱試卷、手動統計得分,這些工作既耗時又費力,還無法保證考試成績的完全真實性。現在的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職稱考試等資格考試均已由計算機考試取代了傳統的紙質考試,計算機隨機生成考試題,不僅可以規避考生之間相互抄襲,而且全程無紙化,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雨課堂”教學手段下的考試方式探索,順應了考試方式改革的需要,借助手機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無紙化考試。

“雨課堂”教學模式的挑戰

1.教學資源的選擇與組織

“雨課堂”教學更加強調“課前—課中—課后”的全程式教學管理,而目前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資源都是教師根據參考教材所做的,預習課件與授課課件基本相同,有的預習課件僅是授課課件的簡單刪減版。課件若沒有明確區別,就無益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達不到“雨課堂”教學的實質效果。所以,教師必須完善現有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部分或全局性調整,增加更多的課堂討論、投票、案例等互動式教學單元,這就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課余時間與精力去搜集資料、調查分析。但是,在當前“重科研、輕教學”的大環境下,教師在課余時間的額外付出無法實行量化考核,這會嚴重挫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而且,要建設好一門課程,也絕不是憑一己之力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

2.課堂教學的設計與組織

教學中融入了新的教學工具之后,也應適當調整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設計,“雨課堂”的融入不是將原有教學設計徹底推翻,也并非是在原有設計上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原設計基礎上充分挖掘“雨課堂”的功能,使之與課程有機結合。比如,預習資料和課后習題的推送時間與方式、課堂彈幕是否開放等問題均需要教師結合學生、課程的具體情況進行重新設計與組織。

3.數據的篩選與分析

“雨課堂”可以收集學生的全過程學習數據,數據驅動教學取代了傳統的經驗驅動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數據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促進教學決策,更加科學、高效地實施教學實踐。但是,大量數據也伴隨著新的問題,數據僅是具體量化的一部分,而學生情感、態度則無法以數據化信息呈現,這就需要教師自己去考量所收集的數據是否適合作為有效反饋。另外,如何根據簡單的餅狀圖、柱狀圖準確高效地分析數據,也是對教師數據篩選與分析能力的一種挑戰。

“雨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建議

1.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雨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的信息技能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參加教育廳或學校組織的各類信息技術培訓,掌握更多的現代化信息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自身信息技術素養。首先,教師要提高獲取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學會通過何種途徑收集所需的教學信息,并會對這些信息進行科學篩選;其次,在科學獲取與篩選的基礎上,教師要對信息進行有效組織、處理與整合,使其能更充分、更恰當地應用于教學實踐,提升教學效果。

2.提升教師教學設計水平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將傳統教學設計與“雨課堂”教學完美融合,不斷完善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特點,融入情景模擬、任務驅動、分組討論等可以加強師生交流互動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新型教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在分組討論協作的基礎上,各組還可以派代表演示、匯報,其余同學則通過“雨課堂”發彈幕、投票、留言等,對其開展討論與點評,實現全班級成員的參與互動,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團隊合作意識。

3.靈活使用“雨課堂”

每個教師都有各自的教學習慣和授課方法,使用“雨課堂”時,首先要尊重授課教師的意愿,不能強制,更不可將其與教師的績效考核掛鉤。不同課程有不同的知識結構特點,并非所有課程都適合使用“雨課堂”,應結合課程的具體特點靈活選擇。對于已經選擇使用“雨課堂”輔助教學的課程,教師也不能盲目“迷信”,要依據學生的實時反饋靈活調整。比如,在大班授課情況下或者課堂紀律較差的班級,可以在課前預習及課后練習環節使用“雨課堂”,而課堂環節應盡量避免使用。

“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因其豐富的功能和獨特優勢被大多數師生接受并使用,而如何規避其不足,更好地面對各項挑戰,還需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靈活應對、不斷摸索,使“雨課堂”能真正有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朱靖:《本科管理會計案例教學之我見》,《財會月刊》2010年第4期,第100-101頁。

[2]王登:《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會計教學模式及教學平臺改革的研究》,《財經界》(學術版)2017年第2期,第178頁。

[3]繆啟軍:《“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課程混合教學模式探索——基于藍墨云班課平臺的實踐》,《財會月刊》2017年第33期,第78-83頁。

[4]李谷音、陳立波:《基于“雨課堂”的〈財務會計實務〉課程教學實踐淺析》,《教育現代化》2018年第5卷第19期,第275-276、279頁。

[5]嚴詩、李漢斌、黃敏、高斯濤:《雨課堂支持下教師教學面臨的挑戰和對策》,《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年第8期,第70-72頁。

[6]安露:《基于高職會計信息化的教學做評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分析》,《陜西教育》(高教)2019年第2期,第42-43頁。

作者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