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職院校農業類課程在講授過程中普遍存在理論知識枯燥晦澀、實訓操作受限等問題,而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農業類課程,不僅拓展了課堂空間與時間,還拓寬了學生的眼界,有利于建立和諧、積極和健康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講授式教學 農業類課程

基金項目: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人文社會科學(教改)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GJ19061)。

前 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理念的轉變,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數量,而對農產品的衛生安全、品質和營養成分等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社會對農業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高職院校急需培養出一大批高素養的現代農業技術人才。但是,當前的高職院校農業類課程在講授過程中普遍存在理論知識枯燥晦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以及實訓操作受制于場地、環境、配套設施等問題。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應根據農業職業教育的實質和培養目標,按照能力建設和農業生產崗位的要求,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農業類課程建設。“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能極大地拓展課堂的空間與時間,拓寬學生的眼界,增加學習深度,有利于建立和諧、積極、健康的課堂氛圍,以及良好的師生“教”“學”關系。

農業類課程的教學特點

農業高等職業教育應培養社會需要的農業人才,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經濟而服務。農業類課程包括作物專業、獸醫專業、植保專業及生物技術專業等。農業類課程中部分理論知識涉及植物組織、生理代謝活動等,較為微觀,學生難以產生直觀認知,對此,教師可借助動畫、視頻或模型等多媒體資料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在實訓教學方面,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主要手段。農業類專業實行專業實體化,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形式。但是,農業類實訓課程易受季節、配套設施及當地植物種類等因素影響,如在園藝植物種苗繁育課程中,引導學生建立植物外植體體系時就要用到新鮮的植物材料。由此可見,農業類課程實訓鍛煉的時間、內容及地點易受外界條件的限制,從而導致農業類課程缺乏重復性和便利性。

農業類課程“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特點

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多,我們需要更高效、更有品質的教學課堂。在傳統課堂中,普遍采用講授式教學,教師以講解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講授法具有通俗化、直接性的特點,以教師為“主體”,直接向學生傳遞知識。雖然這種教學模式避免了學生在知識掌握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難,但卻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和期待心理,會慢慢地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進而不善于對知識進行遷移、應用,阻礙了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而“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相互配合。“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有利于幫助學生全面、深刻、準確地掌握教材,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及課堂教學效率等。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需要其投入大量精力去建設混合課程平臺,如此,才能夠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

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農業類課程在理論知識方面和實踐訓練方面均存在特殊性。以園藝植物種苗繁育課程為例,理論課程涉及植物調節機制、嫁接原理、脫毒原理等,這些知識點均是非常微觀的,學生用肉眼很難看到相關植物組織,難以深刻理解重點機制或原理,進而使得部分同學對理論知識一知半解,無法在學習中做到舉一反三。另外,在開展園藝植物種苗繁育課程實訓教學時,還經常受場地、季節、設施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在果樹嫁接實訓的鍛煉中,需要在初春準備足夠數量的接穗和砧木;在組培苗馴化實訓鍛煉時,需要滿足一定濕度、溫度和光照的獨立空間,以便逐步對植物進行馴化;在實驗儀器操作中,需要每一位學生均明確操作規范。因各種條件難以滿足,致使實訓任務難以重復、精準、多樣地高效開展。而“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可使課程形式多樣化、課程內容精細化、課程過程重復化,因此,將“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引入園藝植物種苗繁育的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會使知識的寬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課堂授課效率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更具主動性。

農業類課程“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構建

1.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課前,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發布下節課的預習清單。預習任務可以是單人完成,也可以是學習小組協作完成。教師要設計好預習任務單涉及的重點與難點知識,以便學生在課堂中能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預習任務單的內容包括PPT、視頻、練習題及話題討論等。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學生討論區。學生可在討論模塊發布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生生討論或師生討論,多方位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以園藝植物種苗繁育課程中果樹嫁接技術為例,果樹嫁接技術原理為該節課的知識難點,果樹嫁接技術操作方法為知識重點。在課前任務清單中,教師可通過測試的形式考查學生對果樹嫁接技術定義、分類及原理的掌握情況,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考查學生對操作流程的熟悉情況。課前自主學習可使學生提前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與任務,提前掌握基礎知識點,從而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2.課中引導學生攻克知識重難點

教師需要在課前分析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側重點,合理設置教學情境,以便高效引導學生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重點知識是指學科或教材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一個知識點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以及通過相關教學能給學生發展帶來的貢獻決定了它是否為教學重點。難點知識一般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其二,學生容易出錯或混淆的內容。在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之間團結合作,充分利用學習小組,使每個組員都有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學習、探討,還要進行相互評價。例如,在果樹嫁接技術教學中,教師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后,可通過播放視頻、展示動畫、軟件模擬等多角度展示果樹嫁接技術流程,再以小組討論和隨堂測試的方式考查學生對該操作流程的掌握情況,隨后以學生相互評價和疑難點討論的教學方式進行果樹嫁接技術的實訓鍛煉。總之,教師應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教學環節,穩步提高學習效率。

3.課后引導學生鞏固學習

課后鞏固環節是強化學生深入掌握知識點的關鍵,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在“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平臺上為學生布置復習任務,該任務可以是由個人完成的練習題,也可以是由學習小組共同完成的討論題、調研報告及方案制訂等。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及時查找相關教學資料,鞏固知識;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實時掌握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學生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平臺不僅可以深化當天所學知識,使自身知識體系進一步系統化,還能檢驗學習效果,及時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以便及時彌補缺漏,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結 語

在高職院校中運用“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對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充足的學習資源和學習便利,而借助平臺的課后測試和隨堂考核等,也使得教師能實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當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合理搭建并有效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才能使學生享受到便利、高效、實用的網絡資源,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龔燕飛:《高職院校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及方法探討》,《陜西教育》(高教)2018年第12期,第63-64頁。

[2]穆金艷:《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試驗教學改革探索》,《現代園藝》2017年第18期,第222頁。

[3]譚攀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天然藥物化學課程中的應用》,《衛生職業教育》2019年第10期,第71-72頁。

[4]王玉玲:《基于項目的多課程混合式協同教學模式研究》,《現代職業教育》2019年第5期,第92-93頁。

[5]姚艷:《基于網絡學習平臺的混合式信息化課堂教學探索——以數控銑削編程與加工課程為例》,《山東工業技術》2019年第20期,第213頁。

作者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