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培養理念下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創新思考
作者:趙會武 牛海力 駱艷娥 曹煒
發布時間:2020-04-28 11:50: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食品營養及其安全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之現代加工技術的飛速發展,食品的制作工藝更加多樣化。針對這一變化,我們的教學模式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及時進行調整,尤其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設計,傳統培養模式下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難免存在時間安排不合理、重視意識不夠、選題范圍窄、配套設備落后等問題。新的時期應“隨需而變”,結合市場的導向,精準培養,建立導師制,提早進行專業思維的導入,拓寬校外合作渠道,有重點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發思維。
[關鍵詞]精準培養 食品科學與工程 畢業設計 創新思考
基金項目:西北大學2018年度“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項目(項目編號:JX18148)。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已步入一個新的時期,由以前的廣泛提高全民素質深化為發展內涵、提升質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有用之才。對于本科院校與產業結合較緊密的食品科學與工程這個專業來說,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以化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為主要學科基礎,培養食品行業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使其具備獨立進行食品加工工藝設計、加工設備選用、工廠設計、食品生產管理與質量監控、技術經濟分析和產品營銷等專業發展能力[1]。在扎實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以目標導向引領,以精準培養護航,將學生培養成了解市場動態、緊跟學科前沿發展、具有國際化視野、創新思維和工科實踐素養的社會亟需人才,從而推進我國食品產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精準培養的時代背景及必要性
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收入水平已明顯增加,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包含有對飲食的營養、安全、健康、個性化、多樣化等的要求。
1.食材來源的多樣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植物性食材來源有天然種植的、培育的、轉基因的;動物性的有養殖的、野生的、仿制的,還有一些以前未被開發的食用、藥用的動植物現在也成了食材的來源。鑒于食材來源的多元化,就需要用食品科學手段去確定每一樣食材是否安全、可否食用,食材如何搭配才能滿足人類生長每一階段身體的營養需求,以保證機體的健康生長發育。
2.食品生產工藝手段的多樣化
隨著經濟高速的發展與科技的快速進步,我國的食品生產除了傳統作坊式生產之外,工業化生產已成為食品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目前,食品生產領域已開發研制了很多食品儀器設備,很多食品都已實現了流水線式制作,如灣仔碼頭水餃等產品的全鏈條生產線自動化制作。制作食品的任何一個流程和環節都需要先了解食材的特性,以保證在制作的過程中食材的營養成分不流失或盡量減少食材營養的流失,同時還要保證加工后的食材具有良好的形狀。這些都需要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專業技術人才做好前期的相關研究和實踐探索工作。
由此可見,高校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職能是通過教學培養和科研服務向社會輸送各類人才,而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社會的需求、是否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自我提升發展的能力,即畢業要求達成度是衡量與評價人才培養一個很重要的指標[2]。
現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1.現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模式
大部分高校將畢業設計作為考核學生最終畢業水平達成度的一個指標,初衷是對學生學習完所有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后進行一個綜合水平的檢驗,時間一般安排在第八學期的3月份至5月份,考核形式往往以論文的形式來呈現。
這樣的安排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大部分學生來說,課題構思的時間短,基本落腳在“針尖”一點,無法由知識點組成知識線,更談不上由知識線再構成知識面,常常與實際生產相脫節。此外,畢業設計開展期經常是學生找工作或準備研究生復試的時間,學生的重心都在其他方面,很少有人能全身心地去開展畢業設計。學生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后,他們更難以集中精力繼續象牙塔里的畢業設計,導致畢業設計成了畢業前的一個走走形式的程序而已,畢業設計的質量并不是很高。
2.對于畢業設計的重視意識不夠
畢業設計的初衷本來是讓學生利用在大學階段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圍繞某一設計或專項課題,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獨立思考,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以及實踐活動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3],是對四年學業的一次綜合性檢驗與提升。畢業設計的質量直接反映一個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及指導實踐的效果和被社會認可的程度。然而,由于學生的重視度不夠,他們認為與找工作、考研或者說自己未來的前途相比,大學學習過程中最后階段的畢業設計就排在了一個次要的位置。社會行業的重視不夠,一般來說,社會行業不考核學生的畢業設計情況,也不會以畢業設計質量的好壞決定錄用與否。三是學校培養重視不夠,學校考慮到學生被其他方面的事情分散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就只能通過降低考核標準來放學生“出關”,從而造成最終的畢業設計檢驗淪為了一個走過程的程序。
3.選題范圍窄、局限性大
如果學生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未進行系統的專業思維培訓,那么在畢業設計時常出現不知如何甄選課題、不知如何將課題研究與實踐接軌,更不知如何將課題成果用于指導實踐。通常是教師根據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列出眾多課題名單,學生再從名單中選擇一個課題進行研究。然而教師所列的項目清單往往是立足于自己的知識和研究范疇的,或者是通過網絡或研讀文獻整理出來的。由于大部分教師長期在校園里,對市場與工廠的實際情況了解較少,導致所選課題與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不能反映出食品產業在研發、生產、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關鍵問題。此外,畢業課題的選題范圍也比較窄,重復率高,創新性不足,做不到因材施教,[4]精準培養。
4.軟硬件條件有待加強
近年來,由于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持續增加,但是教育資源未能及時有大的提升,尤其是師資隊伍、科研經費、實驗室場地、實驗設備等硬件,這是各高校普遍存在且亟須解決的問題。[5]大部分高校實驗資源缺乏且比較落后,從生產實踐的角度來說,企業為了有營業收入和創造更多價值,會對產品進行更新換代,儀器也會隨之更新。但是大部分高校財力有限,儀器設備的更新速度慢,久而久之,就會在實踐操作環節上與行業發展相脫節,學生學校掌握的知識無法指導具體的實踐,他們畢業設計的內容也無法和實踐緊密結合。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創新思考
1.建立“導師制”,不同階段精準導入專業思維
學生步入大學前,只是進行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對專業的概念知之甚少,選擇某一專業的時候要么是受家庭影響,要么只是從感性的角度去認識專業。因此,入學之初即為學生指定專業導師,學生可進入導師實驗室,初步了解專業知識。在二三年級時隨著學生專業知識的初步建立,然后再結合他們自己的研究興趣可申請調換導師,同時組建創新研究小課題組,申請校創(即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項目)、省創、國創、“互聯網+”等各類項目,使專業概念的導入逐步深化。為立項的研究小組選擇導師,學院內部資助,深化學生的專業思維,為最終取得一個優秀的畢業設計奠定基礎。“導師制”就是要精準對接、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把畢業設計僅僅看成學生本科學習的一個階段,而是大學四年全過程精準導入與全方位的一個培養。
2.廣泛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拓寬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渠道,實現精準實踐
開展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本科教育需要廣泛地與食品類企業建立長期且穩定的聯系,將其拓展為校園理論教育之外的實踐教育基地。學生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如果有新的想法與思路,可隨時與企業進行溝通與交流,甚至赴企業實地參觀。一些成熟的理念可在企業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研發與生產。
高校與企業間通過緊密合作來建立有效的互動機制,形成高校—企業人才培養聯合體。培養過程實行“學校導師+企業導師”聯合指導的“雙導師制”模式,發揮校內外導師各自的優勢,共同對學生的研究課題和生產實踐環節進行指導,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感、職業素養、人文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等。[6]
精準對接學生的入職,能根據學生興趣及其在校參與各類競賽和項目的情況,為學生推薦適合他們自身實際的企業類型,盡量做到符合學生興趣,達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的有機結合,通過實踐體驗完善學生個人的理論知識。企業里實踐化的工業設備與學校設備之間是有區別的,學生在實際接觸中也將會有著明確的概念和區分,這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思維,并能促使這些進一步體現在學生的畢業設計當中。
3.提升食品設計理念,精準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發思維
對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食品的研發與工業設計是專業培養的主要內容。但是本科院校有部分學生是計劃走學術研究之路的,針對此部分學生,就需要著重培養他們的研究能力、創新思維。具備文獻查閱和分析能力則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從而具備獨立獲取知識、進行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同時也是為自身的畢業論文研究準備材料的過程。[7]因此,學校在設置教學內容時,應該合理設置專門文獻檢索類課程及專業的導讀,使學生掌握學習專業知識的方法與途徑。前沿的導讀對于學生專業水平的提升也很重要,使學生了解本領域發展的方向,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使他們及時調整學習和思考的方向,從而具備科學思維。
結 語
綜上所述,畢業設計的思路及知識的積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學生跨入大學校門開始,就需要對其進行專業知識的熏陶與滲透,從小設計、小發明逐步實踐專業知識,再到走進工廠,使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知識積累,才能有一個合格的畢業設計,進而成為本專業領域里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邱小燕、伍賢進、徐君飛 等,《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思考》,《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第7期,第190-191頁。
[2]崔國庭、張仲欣、任廣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黑龍江教育》2016年第6期,第72-74頁。
[3]李次力、石彥國、張根生 等,《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管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農產品加工》2014年第4期,第84-85頁。
[4]孫月娥:《基于“卓越計劃”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食品工業》2014年第12期,第211頁。
[5]張小平、師俊玲、張朝紅 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畢業設計工作思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10期,第144-145頁。
[6]吳福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企業培養過程的問題思考》,《現代商業》2011年第14期,第286頁。
[7]張輝、馮作山:《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果蔬貯運方向)畢業設計現狀的分析研究》,《大學教育》2014年第4期,第81-83頁。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