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個自信”突顯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本質與理想,引領著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基于此,文章在簡要分析“四個自信”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出當前高校思政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據此建構起一套系統化的“四個自信”引領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方案。這一方面深化對“四個自信”思政教學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指導思政教學方案的創新與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 四個自信 高校思政教學 教學方案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執行、文化自信”,簡稱為“四個自信”。這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質與文化理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清晰、明確的文化建構。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理應更好地認識和執行“四個自信”,而思政教育工作則在此過程中發揮著主體性的宣傳與教育功能。

“四個自信”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引導學生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道路自信位于“四個自信”之首,就是要引導學生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逐步摸索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被近代歷史反復證明的客觀真理,既是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保證,也是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依據。中國數十年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使人們對“道路自信”有了深刻認識,然而網絡媒體所帶來的泥沙俱下的信息資源,也在潛移默化中模糊甚至是侵蝕著人們的信念。這由此突顯出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培養學生道路自信的重要性,是“四個自信”思想的首要要求。

2.培養學生遵循社會主義理論

理論自信位于“四個自信”之次位,就是要培養學生認知和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能夠深刻認識和遵守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等,堅定各類理論指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高校學生必須從理論層面深刻洞察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之基,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依據,才能更好地認知中國特色制度的個性特征和優越之處,從而增強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可,進而增強民族凝聚力。這也反映出高校思政培養學生理論自信的重要任務。

3.促進學生堅定社會主義制度

制度自信是“四個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學生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相信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穩定社會環境、保障群眾權利等,從而形成一個國家繁榮、社會穩定、群眾富裕的環境。廣大學生只有具備強烈的制度自信,才能進一步強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從而更好地認知、支持、尊崇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增強民族凝聚力,強化社會穩定性,推動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這充分突顯出了制度自信的重要性,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重點宣傳、教育的一項內容。

4.強化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新時期特殊時代環境所提出的一項嶄新要求,重點是培養學生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能夠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現代文化中產生強烈的自豪感與自信心。這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學習、傳承優秀文化的意識和行為,實現我國文化的順利傳承與繁榮發展,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群眾成長提供充足的思想與精神動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夠強化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與認同,提高個人修養,規范個人行為,樹立正能量目標,從而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文化自信也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

“四個自信”視域下高校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尚未建構“四個自信”課程模塊

“四個自信”是根據新時期中國發展現狀所建構的一套思想系統,擁有深厚的內涵與廣闊的外延,相互獨立而又相輔相成。這要求高校教師必須建構一個獨立的“四個自信”課程模塊,制定系統、清晰、規范的教學方案,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才能深化學生對于“四個自信”的認知與執行能力。調查發現,當前高校教師雖然深知“四個自信”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但很少有人能夠制定獨立的課程模塊,僅僅是在依據教材進行常規性思政教學活動或者是開展思政主題班會活動過程中,提及、分析與“四個自信”相關的內容。這造成高校“四個自信”失去了其對于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統領作用,弱化了對學生的教育價值。

2.授課內容淺嘗輒止流于形式

“四個自信”涉及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方面的內容,每一項內容又可以形成豐富的甚至是海量性的外延知識。高校學生只有深刻而系統地認識每一項內容的核心內涵,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形成堅定而穩固的心理意識,并將此種意識外化為自己的語言、行為,以正能量的思想和態度面對生活、學習、工作。當前,部分高校教師對于“四個自信”的講解與分析淺嘗輒止,大多以蒼白的語言介紹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優越性,停留在初級層面。這造成授課內容過于常規,甚至表現出明顯的“自我吹噓”的問題,不僅無法增強學生“四個自信”,而且還極容易導致質疑、排斥、抵觸的情緒。

3.授課方法停留在理論說教上

當代大學生主要是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獲取信息便捷,接觸信息量大,擁有強烈的質疑心理和強大的辨識能力,尤其是對于政治、制度之類的問題,往往擁有自己的見解。目前,高校部分教師在“四個自信”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常規的單向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向學生介紹抽象、空洞的知識內容,或者是采用蒼白的語言一味地盛贊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優越性等,而學生則處于被動聆聽、思考、接受的角度,缺少表達個人觀點的機會。這不僅造成“四個自信”教學效果十分有限,學生能夠認知、接受的知識點比較少;而且還極容易導致學生質疑教師的觀點和結論,逐步形成負面心理和情緒,而教師對此則一無所知。這是當前高校思政教學所表現出的又一突出問題。

“四個自信”引領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方案設計

1.建構專門的“四個自信”教學模塊

“四個自信”既從宏觀層面統領著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進行,同時在微觀層面又自成一體,需要進行針對性、專業性的教學活動,才能深化學生對于“四個自信”的認知、掌握和執行能力。基于此,高校教師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四個自信”的要求,來設計思政課程教學方案,將“四個自信”融入到常規教學工作之中,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正確的思想、政治、文化、情感修養;另一方面也需要建構更加專門的“四個自信”教學模塊,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專門化的“四個自信”教學活動。具體來說,“四個自信”教學模塊可以設置十二個學時,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分別對應三個學時,進而明確規定每一個主題、每一個課時的授課目標、內容、方法、計劃情況,從而可以建構起系統、清晰的教學方案。

2.拓展“四個自信”內容外延與內涵

“四個自信”授課內容直接決定著學生所接觸、認知、掌握的知識情況,并影響到其學習態度和情緒,進而決定著其對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堅定信念。針對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對于“四個自信”授課內容淺嘗輒止、流于形式的問題,高校教師在建構“四個自信”教學模塊過程中,一定要進一步拓展“四個自信”內容的外延與內涵,對學生實施全面而深入的“四個自信”教學活動。以“道路自信”為例,高校教師一是要從宏觀層面全面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背景、內涵、歷史、特征、價值情況;二是要從中觀層面深入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依據、發展規劃、終極目標情況;三是要從微觀層面細致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大事、現實案例、實際成效情況。由此可以拓展學生對于“道路自信”內涵的認識,更加堅定對于道路自信的信念。

3.以案例和互動支撐思政課教學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廣大學生所接觸的媒介環境、信息氛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導致學生認知與接受心理也出現了潛移默化的變化,尤其是在接受政治、制度之類的思政知識過程中更是表現尤為明顯。據此,高校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語言說教、單向傳輸的教學方式,立足于預先制定的“四個自信”教學方案,以案例和互動來支撐思政教學工作的進行。“案例教學”是指要圍繞著每一個知識點,以實實在在的歷史大事、現實事件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優越性,言之有據,言之有理,使學生對此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互動教學”是指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采用課下案例分析、課上互動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既為學生提供了表達個人觀點的機會,激發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心態和情緒,及時了解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總體來說,“四個自信”統領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引導學生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培養學生遵循社會主義理論,促進學生堅定社會主義制度,強化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文化。然而,當前高校思政教學卻尚未建構“四個自信”課程模塊,授課內容淺嘗輒止、流于形式,授課方法停留在理論說教上,弱化了“四個自信”教學效果。針對這些問題,高校教師需要建構專門的“四個自信”教學模塊,拓展“四個自信”內容外延與內涵,以案例和互動支撐思政課教學,從而有效地推進“四個自信”宣傳與教育,培養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

參考文獻:

[1]楊眉:《加強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徑》,《智庫時代》2019年第7期,第175-176頁。

[2]陳晨:《“四個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高校后勤研究》2019年第5期,第55-58頁。

[3]程志高:《“四個自信”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內容選擇與路徑建構》,《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第105-109頁。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