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教育實踐教學方式的探索
作者:吳 娟
發布時間:2020-04-24 11:07: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當前我國高校大都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動,但卻普遍存在內容空泛化、形式碎片化、方法說教化的問題,其根源在于缺乏系統謀劃、細致實施的主題實踐教學活動。基于此,文章在簡要總結當前高校法治教育現存問題的基礎上,系統剖析實踐教學的價值,提出高校法治教育的實踐教學方式,以期為高校更好地開展法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鑒。
[關鍵詞]高校法治教育 實踐教學 教學方式
課題:本文系《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與高職院校法律援助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GH18V018)。
2017年6月6日,教育部召開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學生法治教育座談會,明確提出:“深入推進高校學生的法治宣傳教育,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是高等學校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肩負的歷史責任。”當前,我國高校普遍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動,然而校園貸、被詐騙、攻擊同學、發布網絡謠言、參加傳銷組織等事件仍層出不窮,凸顯了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薄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內容空泛化
高校大學生違法問題十分多樣,由于學校所處的區域環境及學生的背景不同,已出現的或潛在的違法問題也不同,對此,高校必須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突出問題、具體事件,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活動。當前,高校法治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教育內容空泛化,即學校僅根據上級部門要求,選擇一些大而泛的、甚至是脫離學生實際情況的主題進行教育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完成上級任務。學生基于教師要求被動參與法治教育學習,“配合”教師完成法治教學任務,導致法治教育流于形式,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2.教育形式碎片化
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固然體現了學校對于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視,可以多角度、多環節地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然而當前高校的法治教育缺乏統一規劃的主題,表現出明顯的“碎片化”。具體來說,目前高校開展法治教育的方式有班會活動、思政教育、海報宣傳、廣播臺宣傳等,每一項活動都是獨立選擇教育主題、確定教育內容,不僅會出現法治教育內容空泛化的問題,而且還極易出現教育內容趨同化的情況。同時,因為法治教育的時間較短,教育過程僅是“蜻蜓點水”般帶過,就會直接導致教育形式碎片化,難以集中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從而弱化了高校法治教育的質量。
3.教育方法說教化
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法治教育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調查發現,目前高校各類法治教育活動主要是以說教方式為主,諸如在班會期間,由輔導員或者是班主任向學生介紹法治內容;在思政課堂上,由思政教師結合授課內容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校內海報和廣播臺的宣傳則由學生獨立創作內容,進行法治宣傳活動。這些均明顯表現出單向傳播、簡單說教的問題,學生缺少表達個人觀點的機會,更缺乏參與法治學習的主體行為,處于被動聆聽、學習的角色,很難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法治教育實踐教學的價值
1.深化學生對主題教育活動的認識
提高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深度是提升高校法治教育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廣大高校積極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教學活動時,會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圍繞某一主題進行具有廣度和深度的活動。高校在活動前必然會精心選擇契合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的教育主題,系統謀劃活動過程,精心開展整體活動。這樣可以在特定時間內對學生進行目標明確、過程清晰的集中教育,深化學生對于法治教育主題的認識,提高其對于相關問題的重視度,從而在日常生活過程中能夠有效地規范個人思想和行為,規避違法或是被違法問題的出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展開針對性的主題教育活動可以有效解決當前高校法治教育所存在的內容空泛化、形式碎片化等問題,此舉理應作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協助常規教育,努力提升高校法治教育質量。
2.凸顯學生參與學習的主體性
高校法治教育對象是廣大在校學生,其擁有獨立的思想和觀念,具有個性化的觀點和見解,他們在法治教育過程中絕不僅是被動聆聽、接收、學習的角色,而應當積極參與法治教育過程,在獨立學習、主動解讀、自我表達、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形成正確、深刻、牢固的法治思想和觀點,從而有效提升個人的法律素養。實踐教學的突出特征便是以策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與的形式進行法治教育,學生成為完成活動、主動學習的主體,充分凸顯了學生作為法治學習主體的角色,整個過程融入了溝通、交流、互動等環節,還加入了圖片、視頻、宣講等方面的材料,大大提升了活動的趣味性。這樣的活動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高效地接受法治知識,進一步提高高校法治教育的質量。
3.整合專業法治教育資源
當前,高校法治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便是僅僅依靠輔導員、班主任、思政教師或者是普通學生干部開展法治教育工作。由于這些人員較缺乏法治專業知識,且教學時間又有限,從而必然帶來法治教育內容空泛化、教育方式碎片化、教育方法說教化的問題,與此同時,高校內廣大的法律教師、法律專業學生卻處于“缺位”狀態。實踐教學是通過各種主題鮮明、系統謀劃、細致實施的實踐活動進行法治教育,這些活動必然會吸引法律教師和法律專業學生的加入,可借助其專業知識豐富、活動熱情高、時間充裕等方面的優勢,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所以,法制教育實踐教學可以整合高校內的專業法治教育資源,改變當前法治教育工作內容空泛化、形式碎片化、方法說教化的問題。
高校法治教育實踐教學方式
1.策劃法治宣傳教育實踐活動
高校大學生擁有豐富的知識、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積極的活動參與意識,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征,策劃法治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將學生從被動學習者轉變成主動宣傳者。具體來說,高校可以立足于校內法律教師和法律專業學生的資源,由其作為活動領導者和組織者,針對本校學生所面臨的或者是存在的實際問題,確定法治教育主題和內容。首先由法律教師對法律專業學生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培訓,隨后再對校內志愿者或各班班干部進行培訓,最后由他們對普通學生進行法治宣傳教育。這樣會形成一套自上而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法治教育系統,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既是學習者,又是教育者,在責任意識、成就感心理的支配下,虛心接受他人教育并主動加強學習,使法治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此外,高校也可以邀請經驗豐富的法官、律師等專業人士進校園,開展法律講座、校園審判等活動,或者組織專業人士通過面談、網絡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免費法律問題咨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2.開展校內法治主題競賽
當前,高校可以采用“教育+競賽”的模式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教學活動。高校遴選一個系列的主題,制訂詳細的競賽方案,邀請學生以文學作品、短視頻、紀錄片等方式制作與法治宣傳教育主題相關的作品。學生作品應統一交給學校,用以參與比賽。學校委托法律專業人士、廣播電視專業教師等審核、評定作品,給優秀學生及其所在班級以物質與精神上的獎勵,還可以將參賽結果與學生課外學分相掛鉤,激發學生參與競賽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競賽結束之后,學校應在校內宣傳獲獎作品,進一步發揮作品的法治教育價值,提高競賽活動的影響力,吸引更多學生參與活動。
3.組織學生參觀法治教育基地
高等院校除了要在課堂中、校園里面開展法治教育活動之外,還應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學習活動,比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法治教育基地。當前,我國各省市司法、公安、檢察、法院等單位,均建有各種形式的法治教育基地,涉及普法教育、法治與消防安全、法治與交通安全、法治與禁毒、法治與詐騙、安全自護教育、科普教育廳、模擬小法庭等諸多形式。各高校可以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活動。在教育過程中,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組織及現場解說,還應要求學生在參觀結束之后寫觀后感,或者是開展主題討論,以進一步深化法治教育基地對于學生思想教育、行為規范的價值,有效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
總體來說,開展法治教育、提高學生法律素養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卻存在著教育內容空泛化、教育形式碎片化、教育方法說教化的問題,弱化了法治教育的質量,而實踐教學可以深化學生對主題教育活動的認識、凸顯學生參與學習的主體性、整合專業法治教育資源,有效解決高校法治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基于此,各個學校可以策劃法治宣傳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校內法治主題競賽,組織學生參觀法治教育基地,以多樣化的實踐教育方式提升高校法治教育質量,增強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其更好地適應校內及未來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張繼紅:《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之法律防治對策研究》,中國致公出版社,2018,5。
[2]劉超:《完善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機制探析》,《法制博覽》2019年第2期,第69-70頁。
3]智晶晶:《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研究》,《北京教育》2019年第1期,第22-24頁。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