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策略探究
作者:黃立群
發布時間:2020-04-24 11:04: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托、相輔相成的。但目前的高職英語課堂卻在片面強調西方文化,而忽略了母語文化的導入。本文從三個角度深度剖析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原因,并在三個導入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若干有建設性的中國文化導入高職英語課堂的策略,旨在推進高職公共英語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高職英語 中國文化 雙向導入
基金項目: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校級科研項目課題立項(項目編號:Gfy19-35);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9年度職業教育研究課題立項(項目編號:SZJYB19—116)。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二者相互依存,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一直片面地集中在西方文化方面,而忽視了母語(中國)文化導入。作為交際主體的我們,雖然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交流西方文化,但卻很難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思想、講述中國故事。對此,南京大學從叢教授將這一現象定義為“中國文化失語癥”。
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原因
1.對跨文化交際缺乏正確的認識
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高職英語教學著重介紹了西方的文化習俗、思維習慣等,以便學生能夠找到與外國人交流的切入點,從而做到得體的交流。然而這種教學思路是片面的,外國人其實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一味地談西方文化會令他們感到乏味。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是雙向的,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還利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增強民族自豪感。
2.英語教材中缺乏中國文化知識
有學者云:“文化元素是包含在文本中的語言內涵,只要教材的內容優質或者教師對文本選擇適當,學生經過日復一日的閱讀、沉淀,久而久之就能滋養出滲透在骨髓里面的文化意識。”可見,教材對學習的重要性。而縱觀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使用的各類英語教材,其內容無論是突出趣味性、活動性的,還是強調實用性的,都以西方人物或發生在西方的故事為主。
正如束定芳教授曾所言,“我們的外語教學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理論認識上的局限,在語言課上對文化因素的導入缺少自覺性、計劃性和系統性。雖然大多數外語專業院系都開設了所學語言國家的概況,但這類課程大多與語言課脫節,缺少針對性。”高職英語教材已在導入文化知識的路上邁進,但還需優化改進,合理添加一定的中國文化知識,如此才有利于激活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傳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學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
3.英語教師自身知識文化匱乏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擔當了英語文化、語法、單詞的傳播者,按照教材或教案進行授課,但并沒有被要求或從主觀上在課堂中滲透中國文化。另外,部分高職英語教師與中國文化接觸不多,學習文化的意識也比較淡薄,沒有及時更新或補充自己的文化知識結構,這就造成高職英語教師中國文化知識匱乏,從而導致高職英語課堂缺乏中國本土文化的導入,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容易患上“中國文化失語癥”。
高職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原則
1.平等性原則
高職英語課堂中的中國文化導入應遵循平等性原則。Franz Boaz指出,不同文化下的語言特征不應該被當作劃分文化優劣的尺度。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我們應平等看待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以平等的文化意識進行文化交流。
2.適度性原則
文化導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沉淀而逐步形成的,其豐富的內涵和博大精深的底蘊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全面了解的。高職英語課堂的主要環節在分析課文、學習單詞等方面,課堂上滲透文化的時間有限。因此,文化導入不是簡單地在每節課抽十多分鐘灌輸幾點知識就可以了,而需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策劃系統的文化課程教學方案。這樣,才能有步驟、有層次地提高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實現英語語言學習與中國文化知識學習的有機結合。
3.實用性原則
高職英語教學還應秉承實用性原則。中西方文化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如人文歷史、價值觀、風俗習慣、人生觀等。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能涉獵太廣,應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選取與教材內容相關并符合學生日常交際需要的內容。
中國文化導入高職英語課堂的策略
1.修改教學大綱,優化課程設置
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教材的內容設置對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職院校使用的英語教材通常含有A、B兩篇文章及語法、寫作、音標對話等內容,文化方面的內容不多,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更是鳳毛麟角。因此,高校要積極與國內重量級出版社合作,組織英語語言和中國文化方面的專家,編寫適合當代大學生的教材,同時,還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并舉,選擇有文化內涵的文章,融入各國的傳統風俗、價值取向,尤其是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
2.提高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
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性因素,要想在高職英語課堂中實現中國文化導入,就要對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據統計,獲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幾個國家都把自己的母語文化放在第一位,強大的母語文化歸屬意識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發展,所以,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是語言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高職英語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還要熟悉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的近現代發展和當代經濟文化成就,做到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其次,教師需要加強自身學習,革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廣泛收集教學資料,不斷研究、創新中國文化導入英語課堂的教學策略。英語教師用英語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及節日習俗,再輔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能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3.采用媒體輔助法
現在有許多先進有趣的多媒體軟件,如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班課等,英語教師可合理利用這些學習軟件組建班級群,定期為學生推送中國文化的學習內容或閱讀資料,如中西文化對比、中國傳統節日的英文表達等。學生學習這些資料會比較輕松,有利于提升其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提高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4.開設專題講座、第二課堂或選修課
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定期開設一些雙語專題講座,介紹英語國家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相關知識,以提升學生的中西方文化素養,開拓他們的視野。學校還可鼓勵英語教師開設第二課堂或選修課,對有限的課堂內容進行補充和延伸,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印象,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例如,近幾年,有些高職院校的選修課出現了英文版的《中國文化概況》《弟子規》等課程,這些課程受到學生的廣泛喜愛,師生都感到收獲頗豐,滿意度很高。再如,將西方經典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與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英語文化節上同臺競演,定會為師生奉獻一場文化盛宴。
5.完善英語考試結構,發揮測試的反撥作用
隨堂測試、期末考試是目前評價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通過測試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發現教學環節中存在的漏洞和問題,測試中的考查內容是要求學生著重學習和記憶的內容。然而,高職英語的考查重點往往集中在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若教師對學生僅是片面強調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的積累,將上述五種能力作為英語教學的目的和終點,就會忽視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為了應對考試,學生必然會將學習重心放在記憶知識上,而忽略了英語表達能力的提升。想要扭轉這一局面,必須完善、改革當前的英語考試制度,在各類測試、考試中逐步增加大學英語文化知識的考核比重,尤其是對中國文化英語能力的考核。例如,2012年專業英語四級考試中就有關于端午節的題目,同年,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口語測試中有關于中國功夫、飲食、戲曲等中國文化的話題,這些試題警醒了考生,也提醒了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當兼顧本民族文化的導入。
總之,高職英語教師應當意識到“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問題,在深入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遵循正確的文化導入原則,采取恰當有效的策略,在日常英語教學系統導入中國文化,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董艷萍、孫紅衛:《雙向文化導入,將中國文化融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第1期,第74-76頁。
[2]雷志敏:《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教學中國文化導入困境與策略研究》,《長沙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第148-151頁。
[3]馬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雙向文化導入與中國文化傳播》,《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第75-78頁。
[4]李桂岑:《大學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導入及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第18期,第57-59頁。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