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一門常新、常活的藝術,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這些年追求新、奇逐漸成為一些公開課的訴求,并慢慢演變為好課堂的標準,而且是愈演愈烈。教學素材新穎別致、教學方法新鮮刺激、互動展示熱鬧非凡、評價激勵夸張不實、多媒體運用泛濫成災成為一些公開課的共同特征。我們不是要批評或否定這樣的課,但需要思考的是難不成只有具備這些特征的課才是好課嗎?新課程就是新內容、新形式、新媒體嗎?即便這樣的新、奇課是好課,又有多少教師能常態化地進行下去呢?課堂教學改革又怎樣在學校常態化推開呢?

語文承載著復雜而多元的育人功能,背負著過多沉重的包袱,語文完全可以卸下部分包袱交給政治、歷史等科目,讓自己輕裝上路。語文就是語文,它不是政治,也不是歷史。語文就是閱讀、理解、思考、表達。近些年,不論是學生、教師、家長,還是整個社會對語文特別糾結,對語文的抱怨和指責也特別多。但無論如何在所有的課程中語文是伴隨我們最長久的課程,我們的一生都處在語文環境中。不管你當年如何對待語文,語文之花在我們心中已永恒綻放,永不凋零。讓語文課回歸常態與本真,這是我們的初心。

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有什么樣的新方法?有什么樣的新模式?課堂教學改革到底要改什么、怎么改?這一連串追問讓人摸不著頭腦。語文課堂教學只有使用不好、使用不當的方法,而沒有什么新方法,更沒有什么新模式。課堂教學從來都是沒有固定模式的,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的,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要探索常態課如何貫徹和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和要求。明白了這一點,就是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那什么是常態課呢?通俗地說有這么幾個特點:目標簡明、過程簡潔、方法簡易、情緒積極。換一種說法就是每一堂課都可以這樣設計,每一個教師都可以這樣教,每一所學校的學生都可以這樣學。課堂教學改革參與者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學校、普通教師和億萬個普通學生,而不是個別有超強特質的教學專家、名師。我們只有瞄準課堂教學常態,課堂教學改革才能走近無數學校和無數師生。

語文課可以上得很好,但沒有可以取巧的模式和可以對標的準繩。評課教師的觀點也只代表他自己的立場,執教教師大可不必為其糾結和苦惱。但話又說回來,雖然沒有最好的語文課,但卻有更好的語文課。語文課雖然沒有模式和標準,卻有一些好的觀察角度。

角度一,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通俗地講學生是主演,教師是導演。導演的技術水準全在幕后,主演的藝術呈現全在臺前,觀眾關注的全部都在臺前。換句話來說,課堂的全部都體現在學生素養的提升與增長方面。如果一堂課教師以我為中心,用力彰顯自身才華與功力,就會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不是一節好的語文課。學生真正動腦想了,動嘴說了,動筆寫了,經歷了,體驗了,能力和素養長了,這樣的課才是值得肯定的。

角度二,看教師。好的語文課,教師情緒積極、飽滿,神態有親和力,語言有感染力。教師如果面無表情,課堂氣氛就會沉悶,學生就會被動消極。課堂上,教師要用積極飽滿的情緒帶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那么,教師如何調動自己的情緒呢,那就是——用情。用情體現在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上,所謂情要從文本出,而不是虛假用情、故弄玄虛。如果教師面無表情或虛假用情,說明他備課不充分,沒有深入解析文本,缺乏自己的真切體會和理解。只有深入研習了文本,教師才能恰如其分地用情。語文課只要有了真情,就回歸到了常態與本真。

角度三,看沖突。有種熱門的說法是中國教師和外國教師最明顯的差異在于“有沒有問題”。中國教師下課時會問“還有沒有問題”,而外國教師下課了會說“希望你們明天提出更多的問題”。這種差異的出現主要是教育理念的問題,我們的教學追求整齊劃一,不太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總是順著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向著標準答案一步一步邁進,學生的思維被引導在比較固定的模式上了,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被抹殺了。課堂上教師費力導引,學生用力配合,雙方盡力維護一種默契合作的氛圍。我以為好的語文課堂,教師恰恰要善于制造問題、激化矛盾,讓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產生的問題和矛盾中得到深化和升華。

總之,做常態語文教師,上常態語文課,做本真語文教師,上本真語文課。在常態和本真當中,我們應該一起思考、探索和落實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

作者單位 陜西省府谷縣教育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