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微習慣

微習慣,顧名思義就是微小的習慣。微習慣的精髓就是放棄大刀闊斧的想法,去培養一些最基礎的行為,爭取每次都能超額完成,并長久地堅持下來。

二、如何培養微習慣

第一步,你需要選擇一個行為習慣,并圍繞它制訂每天的計劃,可以像我一樣選擇聽書、寫作、鍛煉等,也可以是其他你渴望養成的習慣。

第二步,挖掘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培養微習慣的同時,必須清楚認識到對于自身而言,它有什么好處,不論是外在或是內在,都可以成為其評定的標準。

第三步,把微習慣納入到日程當中。

第四步,微量開始,超額完成。這一點至關重要,每一個微習慣的任務量必須小,小到幾分鐘可以完成。

第五步,記錄完成情況。可以用手機、筆記本、便簽等進行記錄。

第六步,建立獎勵機制。每周、每月、半年或者一年,短時間小獎勵,長時間大獎勵。

第七步,留意習慣養成標志。某一天的你,沒有刻意去看任務表,也沒有刻意去思考今天的任務是什么,而與此同時已經完成任務,此刻也表明該習慣已養成。

三、如何運用微習慣成就幸福語文

研究表明,幼兒至小學階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強,這段時間正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于是我想,將微習慣和語文學習緊密結合,會不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2018年9月,我開始將這個設想逐步滲透到整個教學計劃當中。其中涉及書寫、課外知識延伸、經典國學。制訂的計劃分三個學期完成:第一學期,課前讓孩子們將隔天要學習的生字用字典查其音序、部首、形近字兩個、組詞兩個,并記錄在書本中。同時,每個生字帶拼音要認真地寫一遍,隔天早上統一收,我親自檢查批閱,書寫不規范的同學要求他們改寫或者重寫十遍,還將書寫優秀者做一個簡單的記錄。課堂中每篇課文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專講生字,以學生發言的形式逐個講解并板書,形近字和詞語盡可能地讓學生多交流,最后做好筆記。第二課時,將作者的簡介、課文的主題以及相關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巧妙地導入新課,并引導他們有選擇地做筆記,這樣不僅可以讓他們全方位地積累知識,還可以不同層面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課后,完成每天作業的同時,凡是當天做筆記的知識點,或者背誦或者抄寫。除此之外,每天背誦一段國學經典,如《論語》《孟子》《弟子規》等,并摘抄到固定的筆記本上,隔天早讀逐個檢查,先背誦課內文段,再背誦勾畫文段。當然,制定的任務量也要隨著年級的增長而增長。六年級時,預習生字要規范認真地書寫兩遍,當天做筆記的知識點也要增加3~5個,課后背誦的國學經典增至60字左右,同時再加入每單元與作文主題相應的美文背誦(段落和文章都可,最多不超過350字,每周一次,周末完成)。

在此基礎之上,每兩周統計一次完成情況,分為優秀、良好、進步三個等級,按照等級的高低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比如,給優秀的同學獎勵筆記本,給良好的同學獎勵簽字筆,給進步的同學獎勵橡皮擦。除此之外,還要將這三類人員的名單張貼在班級文化區,表揚這些同學的同時激勵其他同學進步,一舉兩得。

實踐結果,第一學期全班卷面分數基本全拿,尖子生初步顯現,中等生占比較高,后進生全部及格;第二學期,尖子生成績突出,中等生占比明顯提高,部分中等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并已晉升尖子生的行列,后進生成績進步明顯;第三學期,尖子生成績穩定且占比提高,中等生學習主動性逐漸增強,部分中等生進入班干部行列,后進生成績穩定,少數后進生晉升中等生行列,全班課外活動參與度顯著增加,班級學風濃厚,班級凝聚力增強。

接手這個班時,語文成績全級排名倒數第二(總共6個班,每班平均人數55人),第一學期名次沒變,第二學期全級第三,第三學期全級第二(但與全級第一平均分僅差0.1分,而且全年級語文最高分數在我班,語文優秀率年級第一)。一年半的時間,我用微習慣獲得了學生的肯定、家長的肯定、學校的肯定。

“微習慣”于我而言,不僅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一種方法,更是成就幸福語文的一把鑰匙。

作者單位 西安市長安區楊莊街道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