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文學教學中人本意識的構建
作者:何靜姝
發布時間:2020-04-23 22:03: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大力倡導人文素質教育,注重人的內心和精神教育。筆者也認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人,其人格和心態是健康積極的,有著追求理想的堅定信念,并且還會以自我精神去感染、影響身邊的人,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活圈。本文以高職文學中具有的人文思想探討在文學教學中如何構建人本意識,如何實現師生間的“以人為本”。
[關鍵詞]高職文學 人本意識 構建探討
我國教育理念受到了科技和經濟的影響,部分高職院校將職業技能和專業水平放在第一位,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有的工科類高職院校甚至將教學目標圈定在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上,在校園里形成重技術輕人文、重知識輕心智、重物質輕思想的不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怪圈”。比如,部分學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浮于表面,學生只知道有這一學科、需要兩個學分,至于上課學了什么、課本內容是什么卻一概不知;有的學校把人文類課程設置成通識課,忽視了人文教育的內化作用,使得教育功利化、工具化,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選擇人生道路,導致用人單位招聘不到能夠勝任的人才。對此,筆者認為高職文學教學有義務將人本意識灌輸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以便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人格和光明的前途。
高職文學教學中的人本意識
文學作品是作者經過一定藝術創作而體現的人生歷程寫照和真實情感流露,是對生命韌性的贊美,是人類文明賦予生命內涵的重要渠道。筆者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將文學作品和人生經歷緊密結合,促使學生透過作品傳達出來的精神和主題認識社會,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高職文學教學中的文學作品在道德、精神、審美等層面體現了較強的人本意識,不管是對他人的贊美、關愛與尊重、理解與寬容,還是對生存意義的選擇、人生目標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都彰顯著人本意識的光輝。比如《詩經》《論語》等先秦經典所傳遞的豐富哲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檀香刑》中所展現的女性亟待思想解放的社會現狀,又如余光中將思鄉情緒化用在《聽聽那冷雨》的詩詞里,吹響了兩岸破冰、陸海歸一的情感號角,唱出了大陸的另一種鄉愁。學生能夠從這些文學作品中獲取一定的生命力量,進一步堅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確認自己的人生方向。筆者發現好的文學作品關注的是人本身的需求,從外在的物質條件到內在的精神需求,都能在文學作品中得到解讀,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健全人格,樹立人本意識。
在高職文學教學中構建人本意識的必要性
1.“以人為本”,學會做人和做事
高職院校最基本的任務就是為社會輸送全面發展的實用型人才,學生不僅要專業技能過關,還要能以自己良好的道德、精神力量去影響身邊的人。筆者在對畢業生實習或就業單位的走訪、調研中發現,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大部分用人單位對人才提出除了要有優良的專業素質之外,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企業需要“不僅會做事還要會做人的德才兼備的員工”,其中最需要加強的品質有責任意識、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等。對此,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很注意專業課程與文學教材的結合,會在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滲透做人做事的道理,講述文學的責任意識與作家的寫作倫理。比如,巴金先生一生看到了太多的人把文字當作災難時期的自我保護或和平時期沽名釣譽的手段,而他始終真實地面對讀者,為自己的每一段文字負責,這是他對讀者的道德承諾,也是他值得人們永遠尊重的品質。
2.構建人本意識,降低學生的就業壓力
筆者對本校的往年畢業生進行調查后發現,具有較高人本意識和人文素質的畢業生,擁有較高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三國演講》將團隊配比、目標明確、戰略合作、資源配置等結合,讓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吸收古人的智慧,深刻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提升他們的就業力。高職文學教學不僅要轉變觀念,去糟取精,教會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和專業技術,還要加強學生的人本意識養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職業生活。
3.人本教育涵養工匠精神
十九大報告再次提到了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在當前社會中,部分人心浮氣躁,追求即時利益,有的企業甚至忽略了產品的品質。人文教育旨在塑造健全的“人”,而非單向地以度、工具化的“匠”為出發點,涵育的是人對價值道德的終極關懷,對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靈的沉潛、寧靜,這與工匠精神是無比契合的。筆者認為只有堅持人文教育不動搖,才能培育出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高職文學教學中人本意識的構建
1.科學技術與人文素養并舉
高職文學教學要轉變先前的固式思維和模式,注重挖掘文學作品中的深刻內涵和積極的人生寫照,做到科學技術學習與人文素養養成并舉,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細化課程設置,杜絕文學課程的泛化現象。筆者分析“大學語文”課程調查問卷后發現,65.04%的學生喜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支持教師在課堂上以制作精良的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授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熟練掌握在線資源庫的應用、在線課程建設、多媒體制作等信息化手段,以適應新時代學生的要求。筆者認為教師還應該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網絡文化建設,以及學生頻繁接觸的新媒體平臺,提出一套能夠將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素養和現代科技技術相結合的辦法,在人本意識的激發下培養學生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更高要求。
2.文學教學與人本意識相融合
文學作品中時刻體現著濃重的人本意識,學生會在賞析文學作品的同時奠定自己的人本意識并提高文學素養。如在賞析舒婷的《神女峰》時,教師可以根據詩歌中女性對自由和解放的追求,推崇新女性堅韌、樂觀、積極的優秀品質,使人本意識在學生的內心更加具體和深刻,促使學生關注內在的精神狀態。同時,教師要在就業觀、職業觀上滲透責任、敬業、創新、合作等理念和精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主動將人本意識內化為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
3.強化教師隊伍的人本意識觀
教學離不開教師,高職院校負責培養人才的直接主體是教師,所以加強學生的職業人文教育,構建學生的人本意識,就必須要提高教師人文素養的水平。筆者與所處教研團隊的同事這些年經常定期參加省內或全國組織的培訓學習及學術交流活動,以此獲得更加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更深入的人文知識,并在學習中轉變已有的教育教學觀念,采用人本意識的教學方法和經驗為學生呈現不一樣的文學課堂。同時,廣大教師還應注重培養自身在教學團隊中的團結協作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處處彰顯人本意識,努力創造和諧的教學團隊。
4.建設人本意識濃厚的校園文化
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能夠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樹立起樂觀、積極的意識,而人本意識也會根植于學生內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校園主題活動、國內外著名文學作品講座及滲透文學意識的表演、演講、辯論、朗誦等。這些活動可鍛煉學生的組織、交際及相互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從而塑造學校的品牌,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價值。
筆者所在的學院在2019年啟動了為期三年的“千天向上”學生成長工作。該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立足于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藝術素養、身心健康素質、職業能力素養、行為規范養成素質的培養,以隊伍建設、行業企業、家委會(校友會)建設為保障,依托信息化平臺和多方聯動的反饋機制,確保學生在校全面成長。學校會組織兩大文化節——五月的文化藝術節和十一月的文化體育節,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新時代要求高職院校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學??赏ㄟ^文學形式獲取人文精神和人本意識,最基礎的工作就是在文學教學中構建學生的人本意識,確立以人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以人本意識這一基本思想和觀念為指導,推動教學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教師應立足人文性及人本意識的目標定位,以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引導學生理解人生、尊重生命,努力探索人類的精神世界、價值體系,積極尋找成功的人生之路,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核心競爭力,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具有人本意識的畢業生都能很好地融入職場生活,并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因此,高職院校在職業教育過程中要始終把持人文教育的脈絡,以人本意識的思想和觀念為基本指導,改革職業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既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又有以人為本、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畢業后能高效融于企業,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王一?。骸缎聲r期高職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與實踐》,《繼續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2]田野:《高職英語教學人文素質構成與制約因素分析》,《華章》2012年第7期。
作者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