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
作者:李 濤 趙 輝 蔚燕舞
發布時間:2020-04-23 21:54: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社會創新力度的重視也越來越大。近年來,國家為了提高社會創新力度,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但是,由于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展較晚,高校在這一方面的教學投入不多,所以,高校對于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意識的培養還不夠,未能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與相關專業課程教學相聯系。高校要加大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就必須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的專業課程教學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能培養創新創業意識。
[關鍵詞]創新創業 教育 專業課程教學
在新時代下,社會各界對于大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僅要求大學生有過硬的專業素養,還需具有創新創業意識。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專業教育時,也要不斷完善教育方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以便培養一批專業課程好,又具有強烈創新創業意識的大學生。高校只有將專業課程教學與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相融合,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增加大學生創業的數量,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更好地推動社會發展。本文根據相關文獻,分析了當代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對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有機融合的途徑進行了探索。
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1.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較為生疏
很多高校一直都比較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有的認為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就是大學學習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部分,但是,它們絕大多數都缺乏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認為學生的意識培養沒有學習專業知識重要。這部分高校在設計學生專業教育方案時,不會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其中,導致很多大學生出現專業知識能力很強,但卻沒有創新創業意識的局面。這樣的學生會將自己困在以前的專業知識領域中,追隨前人的學習方法,甚至在畢業之后也沒有創業意識,只是渴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已。近幾年,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要求注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鼓勵他們畢業后進行創業。對此,各高校都開始將創新創業意識培養融入教學,但是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僅局限于課外的一些創新競賽,獨立于專業課程教學之外,這就導致很多大學生的創新作品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不符,甚至一些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的大學生會因完成一個創新作品而影響專業課程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是一個人參賽,創新意識不夠強烈,團隊的合作性較差,創新的水平也不高。而且,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一些專業的創新創業比賽較傾向于走流程,并沒有真正起到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作用。
2.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不融
為了促進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我國教育部規定各高校都應當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學校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投入。大學生在學校不斷受到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畢業后才更有可能去創新或創業。對此,各高校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政策,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加入創新創業教育,但是,大多數高校都是將創新創業教育單獨設立為一門課程,或者是將其設為選修課供學生選擇。這一方面有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因沒有選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而難以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另一方面,當前創新創業教育沒有一個特定的課程,教師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也沒有一個整體的教學方案,教學方式較單一。同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不足。由于高校教師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就很難在這一方面正確地教育和指導學生,以致影響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養成,不利于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有機融合的優勢
近幾年,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為了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我國各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不斷完善。社會如果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不斷創新,只有對事物或是工作進行創新,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在競爭力越來越大的社會中,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就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只有進行創新,才能不斷提高產能,提升產品質量,在行業中獲得一席之地。然而,要想培養社會整體的創新創業氛圍,還需從大學階段抓起。高校在對學生進行高等教育時,不能僅局限于專業課程教學,還要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學生在大學期間接受創新創業教育,可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激發他們對創新創業的興趣,促進其全方面發展。大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后,會更多地選擇自主創業,能進一步促進社會發展。
由此可見,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課程教學相融合,能夠培養大學生在本專業的創新能力;大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也會因為較高的創新意識而進行更多的創新。
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有機融合的途徑
1.提高對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重視力度
往常,我國高校教育的重點主要集中于對學生的專業教育,而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沒有給予足夠重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人才創新方面的要求日益凸顯,高校都紛紛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但是,由于經驗不足,高校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未能進行很好的安排,只是單單將創新創業教育引入教學,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不夠。要想更好地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創業意識,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方面就不能僅有表面功夫,而應加強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高校不能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單一課程供學生選擇,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加入創新創業教育,使學生在專業學習時也能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只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融于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才可以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這些大學生步入社會后,會在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不斷創新,這樣的創新是質量較高的創新,能快速促進社會發展。高校應全面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和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轉變自己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不正確的態度。
2.加強師資力量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近幾年新加的一項教學工作,它具有特殊性,是對意識的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沒有一個固定的教學方案,也沒有一個規范的教學程度評價。在此之前,沒有人去系統學習創新創業意識如何培養,雖然高校都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但是卻沒有一個專業教師去系統培育、教導學生應如何培養自身的創新創業意識。因此,高校在改進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時,要不斷加強師資力量,完善師資團隊,引進政治教育、心理教導等方面的優秀教師,群策群力,深入研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使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課程教學有機融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時,應與其相應的專業課程相結合,所以,教師要懂得相關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對此,教師要保證有足夠的才能,以便于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時能隨時得到教師的建議和專業指導。高校在引進相關創新創業教育師資時,還可以邀請一些優秀企業家對學生進行創業指導,給想要創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可行的途徑。優秀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不僅對創業有充分的認識,對整個市場需求也有充分了解,這樣,在指導學生創業時就可以直接點出學生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創業路上的困難。
3.在專業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創新活動
在現代大學中,學生不僅僅忙于學業,校內還有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充實學生的校園生活。為了促進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提高,高校應在專業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有關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的活動。通過各項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興趣,在全校形成一個濃厚的創新創業意識培育氛圍。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是當代的一個熱門話題,部分高校引入創新創業教育,但卻不懂得如何將其與專業課程教學相結合,導致一些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強,但卻選擇了與自己專業不相符的領域。面對競爭時,即使這些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強,但與始終在這一領域發展的學生相比,他們仍有一些劣勢。所以,各高校在舉行相關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時,應盡量在專業課程的范圍內進行,這樣既能提升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也培養了其創新創業意識。
4.創建新的教學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和一般的教育不同,它是一個關于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沒有一個規定的定義,也沒有一個規范的教學方法,甚至也沒有一個統一評判標準。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不可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應隨機應變,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導致高校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時難度很大,所以,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不僅要夯實自己的專業基礎,還要加強學習,了解國內外前沿的創新創業信息,以多種方式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課程教學有效融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創新創業意識也不斷提升。
結 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下,各種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創新創業意識的重要性越來越大,需要更多的大學生相應國家號召,順應經濟新趨勢,進行創新創業,推動社會發展。雖然專業課程教學是各高校教學的首要任務,但學生僅掌握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課程教學相融合,可以推動學生在專業領域不斷研究、探索,進一步創新,用創新推動專業更好發展。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時,應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敬煊、李思學:《新時代黨的建設理論創新的三重審視》,《探索》2018年第2期,第115-120頁。
[2]柳寶軍:《新時代黨的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與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九大報告關于黨的建設的文本比較研究》,《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年第2期,第39-45頁。
[3]陳立:《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實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1期,第9-13頁。
[4]李斌雄:《試論習近平新時代黨的建設思想——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會》,《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年第21期,第4-8頁。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