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財務內部控制探討
作者:金麗娜
發布時間:2020-04-23 20:45: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全面降臨,高校財務內部控制也逐步向著信息化管理的方向迅速發展著,然而“互聯網+”給高校財務內部控制現代化改革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隨之產生諸多的問題及風險,這使得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日益復雜起來。因此,“互聯網+”背景下,各高校針對本校實際建立一套健全而高效的財務內部控制機制,設計一套適合本校實際的專屬信息化系統,不但有助于高校優化財務內部控制,也可及時有效地規避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風險,確保高校財務管理體系得以井然有序運轉,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順利高效開展奠基。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 高校財務 內部控制 策略探析
基金項目:陜西省會計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育財會研究項目“財務共享模式下高校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9JC013)。
引 言
2015年《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頒布后,從2016年開始,國內高校均以積極之勢,全面推行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計劃,通過改革管理、優化流程、健全機制、加強督導評價等系列措施讓校內經濟業務及活動進行得更加規范化,逐步構建出一套健全的體制與高效的監督管理體系[1]。此次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針對高校財務內部控制的完善與優化,目的在于盡可能使用現代化科技減少人為操作,提高規避風險的有效性,促使高校財務內部控制的每一項管理制度均可獲得全面有效的落實,確保在完善原有的財務信息系統的前提下,借力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現代化技術的優勢,實現與校內各板塊管理系統的相互連通,實時信息與資源共享,轉變傳統財務服務模式和監管模式,保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進程的順利推進。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財務內部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及風險
1.預算與決算管理的問題及風險
第一,預算在編制過程中未經科學合理統籌規劃,項目論證不足。例如,中期預算的諸多項目中,其績效目標既無法迎合高校的發展規劃,也無法與高校的考核指標保持一致,而年度預算項目,無法匹配實際工作計劃時間的情況屢見不鮮,通常只是根據前年度的預算進行編報,缺乏真實有力的論證。第二,缺乏健全的預算績效機制,獎賞不清,問責不明。預算績效與考評機制的缺失,導致各部門間的互動性較弱,考評獎罰全憑財務部根據預算執行率的角度展開,無法作出公正、公平、透明、合理的考評預算,導致績效失真,極易造成高校資源配置未能實現最優化,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第三,預算執行的可操作性不高,且執行進度較慢。預算執行中,調整過于頻繁同時缺乏基本所需的審批流程,極易造成預算控制的剛性缺失,或者萌生一些徇私舞弊的情況。決算是直接體現預算執行情況的存在,如果決算和預算的金額存在較大差異,這樣數據與信息均不準確的決算,極易導致財務信息失實,難以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學校財務的運轉實況,最終影響管理者作出科學、合理、正確的決策。
2.采購管理與合同管理的問題及風險
當前,采購管理現存的問題及風險如下:第一,采購環節沒有預算管理,且審核力度不夠嚴謹,存在無計劃采購、無需審批采購的亂象問題,直接導致所采購物品的重復、閑置等浪費問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二,采購預算環節缺少明確性與追蹤監管,根據相關數據分析,高校內采購資金的浪費主要來源于各部門獨自采購物品種類、數量、質量等的參差不齊,缺乏對供應商的有效約束與招標合同,沒有統一的管理體系作為支撐,極易產生道德操守問題。第三,財務人員對于報銷的項目、內容的真實性缺少判斷能力,付款審核無從著手,造成采購方面資金的高度流失而無法有效把控。
當前,合同管理現存的問題及風險如下:第一,合同管理缺乏統一的規范流程,無法體現合同的關聯性與約束力,易流于形式。第二,合同歸屬部門不明確,造成合同簽訂后無人管理,無人收編入檔,極易造成虛假合同、無效合同、合同章亂用等現象,最終造成高校經濟利益與信譽受到嚴重損害[2]。
3.財務信息化建設的問題及風險
伴隨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在財務管理領域實現了高效、便捷、嚴謹、統一的管理方式。目前許多高校財務部均面臨著審核難、核算難、預算難、報賬難、資金管理難、結算難、科研經費難等管理問題,結合互聯網+建設的多系統平臺雖然解決了一系列業務難題,但仍存在以下幾點風險[3]。
第一,各系統間缺少聯系,信息無法實現共享造成傳統的重復項目、重復采購等亂象仍然存在,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管理能力。第二,審核力度不清晰,權限分配不到位,根據相關經濟往來業務,財務部審核并不能完全做到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也就無法實現有效的控制。第三,經濟業務項目間雖有關聯性但彼此間信息的不流通、數據的不共享造成了資源利用率的低迷與浪費,無法形成有效的數據分析體系,直接影響了預算的管控與次年的合理制定。如教職員工的考核體系歸屬于人事部管理,而財務部沒有有效的數據支撐,因此很容易出現某某教師雖本月表現出色,但因制作薪資時缺少明確的數據支撐而無法將其納入薪資報酬中。其主要誘因便是信息的不共享,部門間因缺少必要的聯系與數據處理而無法實現信息的共享,嚴重影響了部門間的合作或造成工作量不減反增的現象,同時也造成了信息缺漏、虛假等風險。其次,各部門都有一套自己的數據編譯方式,如學生的學號、專業代碼,而這些信息與財務部記錄的學員信息不一致,因此會造成財務部與學生經濟業務往來的交互難題,使得高校對學生的服務降低,間接影響高校的聲譽。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對策建議
1.互聯網+思維的信息化管理的推行
預算管理,結合互聯網+思維推行電子預算管理系統,同時實施績效預算管理,將日常的一些財務業務、審批程序納入系統中,如項目申請、項目論證、項目決策、績效目標等,創建項目庫,實現對項目的事前管理與控制。將預算管理系統與核算系統進行結合,能夠實現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監督與項目實施進度的有效控制,同時根據預算對實施結果進行考核。結合大數據實現對項目的有效分析,進而能夠實現對績效預算的評價,同時也能夠為次年項目的編制、支出等的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數據參考[4]。
資金管理,通過互聯網+提供的網絡服務實現線上資金審批、項目報賬等業務。另外,通過開發財務專用APP實現與項目庫的對接,進而獲取項目全部信息并實現實時跟蹤與全局把控。隨時調取年度項目收支與執行情況并進行分析與比較,為決策層提供數據支持,方便對各項目進行管理與會計業務匯集,進而為財務工作提供高效的工作條件[4]。
2.互聯網+“業財融合”云平臺的打造
積極推行“業財融合”的先進管理理念,加強高效對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將內部控制與會計制度相融合,從財務角度出發有效融合高校內各個管理系統,如學生信息與教職員工信息系統、科研與項目經費管理系統、資產與財務管理系統等,將傳統各自分散的管理系統進行數據對接,杜絕數據分散、無法實時共享、更新緩慢、溝通障礙的現象。創建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業財融合云平臺,實現人員福利待遇與工資發放、學生計費與收取、獎學金與研發基金、固定資產折舊與處置等各類數據在財務系統與管理系統上的實時共享,實現隨時調取、隨時查看、隨時審核的目的性,對高校的各類經濟行為實施集中管控、細化管控,增強高校的資產與經濟活動等薄弱環節的財務控制,有效提升高校各閑置性服務的動態管理,以財務視角提升利用率,盤活閑置服務實現收益新起點。
3.互聯網+合同管理系統的建立
加強合同管理,對高校合同制度進行完善,明確合同管理部門,實現對合同類別的整理。創建基于互聯網+的合同管理系統,結合合同的性質設置相應審批程序與權限,規范合同由制定到簽定、審批、執行、歸檔的流程。在系統中相關合同處保存查看記錄,同時將合同與相關經濟業務往來進行唯一性的經濟活動對接,實現合同、預算、招投標、采購、報銷等業務的歸屬,完善系統實現報銷等單一經濟業務進入系統后能夠實時展示相關合同等關聯信息,方便財務進行相關業務的管理工作顯著提升工作效率[6]。
4.互聯網+職業道德素質的提升
互聯網+時代的興起必然會伴隨各種新問題,面對不可阻止的發展步伐,即使有困難也要迎難而上積極面對,通過對其不斷了解實現高效運用。因此,高校可組織財務相關人員參加專業知識的學習,了解互聯網+時代下的財務知識變動,熟練掌握相關操作技能,還要對互聯網+時代下所要注重的職業素養進行學習,避免因操作不當而造成的信息泄露現象。高校可聘請相關互聯網財務講師到校兼職培訓工作或演講,通過積極的人才培養活動提升財務人員的工作熱情與職業向往,同時通過對互聯網的認知逐漸掌握財務動態,實現自身知識體系的提升,實現財務管理的細致化與嚴謹性,有效提升職業道德素質[7]。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意義
1.風險的及時預警
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一直是高校管理部門與財務主管所重視的主要內容,體現出了高校管理能力、抗風險能力、從嚴治黨科學發展觀念的貫徹思想。伴隨國家與政府政策上的變動,凸顯出對市場亂象的整治力度與經濟活動的嚴格把控。高校運用互聯網+對內部系統進行完善與規范,創建細化的內部控制體系,對經濟活動中的關鍵環節納入進財務管理系統中,堵死資金流向缺口,以自動化流程降低人為操縱性帶來的風險,以高層管理審批流程提高對經濟活動的管理。通過創建的互聯網+云平臺實現對高校內部各部門的管理,通過設置的考評方式實現對部門、職工、項目等的精確評價,結合云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實現對風險的預警,結合預警可對潛在的財務風險進行預防。另外系統內自動記錄且不可刪除的各類操作痕跡是監督與管理、預警的主要數據來源,對此進行有效利用便是提升安全性的最佳途徑[5]。
2.完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
基于互聯網+實現對財務內部的有效控制,結合相關業務流程制定相關制度明確操作規范,根據內控進行評價體系的建立,根據評價反饋的問題創建控制導向,結合控制導向設計內部控制體系使其逐漸完善,對出現的問題及修正設計應進行跟蹤督導與驗證,將修正情況納入職工考核體系內并作重要指標,其發現的及時與否、修正的方法、修正的完善程度都是考核指標[8]。
結 語
互聯網+背景下,必須堅持權責的一致性、制度的有效性、運行的順暢性、執行的有力性、管理的科學性作為高校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依據。它的推行實現需要全校整體人員的積極參與與高度配合,只有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實現了流程合理化與管理規范化,方可為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2015。
[2]陳東霞:《基于內控視角下加強高校經濟合同管理的相關思考》,《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年第24期,第37-38頁。
[3]董禮:《基于信息化背景的高校財務內部控制建設研究》,《商業會計》2016年第11期,第70-71頁。
[4]王春暉、曹越:《內部控制視角下對高校經濟合同管理的思考》,《會計之友》2016年第19期,第87-91頁。
[5]毛華揚、朱玉瑋:《互聯網環境下的會計內部控制與流程再造》,《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年第2期,第21頁。
[6]董家智:《電算化背景下高校會計內部控制研究》,《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3期,第52頁。
[7]尚慧麗:《基于會計電算化背景下企業內部控制研究》,《企業導報》2014年第6期,第11頁。
[8]黃敏慧:《高校財務內部控制問題及改善措施初探》,《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年第2期,第33頁。
作者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