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反映著我們對人、對物的態度,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和選擇,調節著我們的行動。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和行為特別容易受情感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情感熏陶中增強學習動力,化深情觸動為積極行動。

一、在即時評價中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學生并非首次接觸本課程涉及的道德教育內容,只不過這些教育未能在他們的行為中落地生根。學生的行為固然離不開榜樣的引導,不過偶爾的反面教材也是非常好的課程資源。通過捕捉學生的不良行為和即時評價,可以深化學生的道德準則認知,增強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

在“尊重他人”的課堂教學中,有兩位學生突然爭吵了起來,起因是A學生讓B學生幫忙傳遞文具時叫B學生為“黑蛋”(B學生皮膚顏色較深,女性),B學生受了刺激,反過來叫A學生“小白臉”(A學生皮膚顏色較淺,男性)。雙方劍拔弩張,開始爭吵。筆者發現這個苗頭后及時制止,先讓雙方冷靜下來,然后讓他們反思爭吵的原因,明確起因是彼此以貌取人沒有尊重對方。至此,筆者總結了學生的發言要點后,重申了教學內容:尊重是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能夠使社會生活和諧融洽,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特征。同時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雖然表面上是尊重他人,但是考慮到人際交往的互動性,尊重他人其實也是尊重自己。學生的一些行為缺乏自覺性,教師應該對他們在課堂中存在的不良行為進行即時評價,用理性和真理征服學生,使其內心深受觸動,及時引導學生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二、在預期未來中調整學生的不當行為

雖然學生的某些不當行為可能是無意識的,但卻可以對學生的學業和道德養成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學生之所以會漠視某些不當行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暫時沒有認識到這些不當行為會造成的嚴重后果。因而,教師要在學生不當行為萌芽時,為學生推演不當行為將產生的不良后果,引導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不當行為。

隨著學科科目的增加,學生面對的教師也在逐漸增多。親其師,信其道,但由于教師很難讓每位學生都滿意,所以就會對部分學生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這種不良情感傾向無疑會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在“揭開情緒的面紗”和“品出情感的韻味”教學中,筆者設置了這些活動:對于自己喜歡的老師,如果不能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產生的不良情緒對自己有哪些影響?對于自己不喜歡的老師,長期的抵觸情感會對自己有哪些影響?在對未來的合理預期中,學生將各種不良后果一一列出,多數學生突然發現由不良情感所產生的后果比自己的預想要嚴重得多,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觀,以自覺調整自己的不當行為。

三、在建言獻策中增進學生的公民意識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盡善盡美,關鍵是我們面對社會缺陷和不足時所采取的態度和行為。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行為舉止,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讓學生在反思與批判中積極為社會更好的發展建言獻策,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規則是根據社會需要而制定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現行的社會規則可能會逐漸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在“遵守規則”教學中,筆者以學生的購票經歷設置教學情境:通過身高判斷兒童是否享受半價或免票是我國多數行業的通用標準,但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兒童的身高普遍增長較快,很大一部分兒童已被排除在優惠范圍之外。對此,很多學生表示委屈或不滿。面對這種兒童票購票規則,我們該如何改進呢?學生探討后,筆者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所做的調整: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針對廣州長隆集團下屬多家樂園以身高作為兒童票購票標準的現象,代表消費者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廣州長隆集團當月就將原“學生票”調整為“青少年/學生”票,身高達到1.5米及以上的兒童可購買相關優惠票。這種以年齡兼身高為標準的兒童票購票規則也正在向全國逐步推廣。通過社會實踐,使學生明白現有規則即使失去合理性,也很少會自行調整,規則的調整和完善離不開我們的努力,因而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建言獻策中積極改進規則,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

行動離不開情感驅動,教師應在充分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將知識情感化,將情感知識化,引導學生實現知情意的統一。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