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數學思維是指利用數學觀點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好數學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數學思維,使我們在處理事情時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嚴謹的方式,能夠提高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個人的發(fā)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融數于形就是把數學中抽象、復雜、難懂的知識點通過多種形式(多媒體、實驗、課堂互動、小組合作等)形象化,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融數于形,營造樂學氛圍

小學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著好奇,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比其他年齡段的人強,但他們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因此,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對小學數學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興趣是學生探索事物的原動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學生容易理解的角度引入教學內容,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

在講授“體積”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一些小調查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及知識面,確定學生對新課程的理解程度,從學生容易理解的常識引入教學內容。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預留幾個小問題,如體積大小與什么有關,請舉出三個身邊有體積的事例等,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看看學生是否能夠在課程結束后回答這些問題,如果學生能夠回答出來說明他們掌握了這節(jié)課的知識。另外,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一個小的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對數學產生興趣,這不是教師單方面?zhèn)魇冢菍W生主動學習的一個過程。在講授體積時,我為學生準備了許多實驗材料,有小石頭,乒乓球,棋子和裝有半杯水的、口徑較小的杯子,并讓學生利用現有器材(不能用手直接拿或者把杯子倒過來)把杯子里的泡沫取出來。通過思索和嘗試后,有一小部分學生做到了,但還有很多學生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這時我告訴學生可以把小石頭、棋子等放入水瓶,等瓶中水位上升到瓶口的位置就可以取出泡沫了。學生恍然大悟,覺得這種方法十分新奇有趣,超出了他們以往的認知。設計這樣的課堂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先思考后學習,讓學生由動手到動腦,使他們思維活起來的同時,讓他們體會課堂的新鮮感,使他們對數學教學內容充滿期待,不再覺得數學枯燥乏味,從而愛上數學這門有趣的學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學生營造一個快樂的學習氛圍,讓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減少了學生的學業(yè)壓力,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也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在這種輕松、快樂的氛圍下學習,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融數于形,構建數理思想

小學數學教學絕大部分內容都與計算有關,比如加減乘除、因式分解等。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基礎打得好不好,決定著其初中、高中甚至大學能否學好數學。因此,小學生的數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數理就是讓學生明白數學運算的原理,在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向學生傳授多樣化的算法,很少向學生提及這些算法是如何得來的,導致學生只會算卻不知道為什么這樣算。長此以往,就會出現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學生對于出現的問題不再探究它的原因,只知道用規(guī)定的方法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抑制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針對這種問題,我采取了“融數于形”的方法,幫助學生構建了數理思想,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健全。比如,在“表內乘法”一節(jié)中,學生對“4+4+4+4+4=20”能夠理解,換一種形式“4+4+4+4+4=4×5”就理解不了了,會產生一種疑問:一個是加法一個是乘法怎么會是相等的呢?這是一個抽象的問題,只有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實驗,才能讓學生有清晰的認識。如每個人桌子上有14個棋子,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將它們算出來,有的學生提出“3×4+2=14、2×7=14”,有的學生提出“5×3-1=14”。每個學生的方法都不相同,通過這個小小的動手實驗,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在數學算法中條條大路通羅馬,加、減、乘、除不過是算數的一種方法,是彼此相通的。還有一個較難的知識點是“不同級的運算”,我們都知道不同級的數學運算法則是先算乘除,再算加減,有括號的先算括號內的,但學生會問為什么要這樣算呢?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僅要求學生背誦口訣而不講具體原因,學生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接受和消化這個知識,雖然最終實現了運用和計算的目的,但這種目的性的學習會讓學生覺得不用知道數學原理也可以學好數學,不僅打擊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還助長了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fā)生,教師應該加強對自身的要求,先搞清楚每個知識點的內容與原理,再用簡單、易理解的形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徹底搞清楚知識的本質特征,會運算還要明白為什么這樣算,幫助他們構建數理思想。

三、融數于形,化解知識難點

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思維的學科,內容抽象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實踐出發(fā)降低數學教學難度,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主觀能動性。

對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的困難不在運算上,而在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上。在講授“角的大小”時,教師要讓學生認識直角、銳角、鈍角,由于數學語言抽象難以理解,教師在課前應該制作好課件,利用動圖為學生講解知識點,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動手實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比如,在講授“角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讓學生在課前準備角度、邊長不同的三個角,并讓他們前后、左右四人一組進行討論,觀察和探究是否邊長越長角度就越大,讓他們找出哪些條件與角度大小有關。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進行總結展示,教師在學生展示后進行點評。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小組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適當以減少優(yōu)勝小組的書面作業(yè)為獎勵,鼓勵學生積極觀察和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發(fā)現角的大小與角的邊長無關,而是與角兩邊射線的張開程度有關。學生通過實驗對“角的大小”這一章節(jié)的知識有了深入了解,小組互動的形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對他們建立數學思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拘泥于課本內容,而應積極借助其他資源和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如今,互聯網發(fā)展迅速,信息傳播速度極快,極為豐富的網絡信息不僅解決了教學資源匱乏這一問題,還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融數于形,形成知識網絡

知識網絡的形成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知識的產生過程。第二,對形成的知識再運用的過程。知識不是本身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的,而是前人對我們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和概括,在學習階段我們所學的知識就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學生不必對生活中的規(guī)律再進行總結。對于知識網絡的形成絕大多數情況是第二種,但學生也需要了解第一種情況,即數學問題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形成知識網絡的關鍵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讓學生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因此,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取應從實際出發(fā),貼近學生生活。數學是一門系統(tǒng)性非常強的學科,知識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數學新課標中提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想,鼓勵學生多獨立思考,這些都對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可以在每節(jié)課上提出一個發(fā)散性題目,如有三名商人帶著三名仆人和金銀財寶要過河,現在岸邊只有一條能夠容納兩個人的小船,并且他們要自己劃船,若河的任意一邊仆人的數量比商人多,仆人就會搶奪財物,請問商人怎樣才能夠安全過河呢?這個題目看似簡單其實復雜,有許多小細節(jié)一不注意就會弄錯。同時,這個問題包含了許多知識點,排序問題、人數對比等能夠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把數學知識融入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能夠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形象的認識,讓學生從生活入手,在生活的基礎上建立數學知識網絡就相對要容易一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把數學問題轉化為現實問題,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讓學生在探索中體驗、思考,對學生建立數學思維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總之,數學思維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教師應融數于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學習了解數學原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最終達到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的目的。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嶺市濱海鎮(zhèn)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