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陜西作為教育大省,經管類專業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但就業率卻不容樂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這導致經管類本科生在畢業之后從事相關工作時面臨的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全球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本文依據陜西經管類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生就業優勢調研,從多個方面探討國際合作辦學為經管類本科生就業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 經管類本科生 國際合作辦學 就業 陜西省

基金項目:西安文理學院2019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DC2019008);2019年陜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201911080005)。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度調整,我國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已進入結構轉型、增速換擋、動力轉換的疊加期,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增多,“就業難”成為社會持續關注的焦點。如近幾年非常熱門的經濟類與管理類專業,其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從2015屆到2017屆下降了0.8個百分點[1]。為了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許多經管類本科生選擇接受中外國際合作辦學教育。

調研內容

1.對陜西經管類國際合作辦學在讀本科生調查

本科畢業生在就業時所具備的就業優勢與其在本科學習期間的學習狀況與學習成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15所高校目前正在接受國際合作辦學教育的200名經管類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重點調研他們現階段的學習感受與對未來就業的預期。

調查結果顯示,陜西高校經管類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生普遍對國際合作辦學所具備的就業優勢有較高期望及較積極認識,普遍認為本科階段的國際合作辦學確實能為畢業生帶來一定的就業優勢。

2.經管類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對比分析

統計數據顯示,2018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1%,2018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5135元[2];而2018年海外留學回國就業的學子就業率達到95%,2018年上半年應屆海歸本科生的平均期望薪酬為8413元[3]。由此看來,國際合作辦學為就業帶來的優勢顯而易見。具體到經濟管理領域來看,2018年海歸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前50名中,財務管理和市場營銷的就業率分別為94.2%和94.1%;2018金融類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為5985元。但金融行業作為傳統的海歸人才吸收強勢行業,近年來受到互聯網和科技領域的猛烈沖擊,人才出現明顯分流[4],2018年4月,波士頓咨詢公司與中國發展基金會共同發布的最新報告《取代還是解放:人工智能對金融業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中預計,到2027年,中國金融業約23%的工作崗位將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影響方式為崗位的削減,或轉變為新型工種,其中銀行、保險及資本市場的工作崗位削減比例分別為22%、25%及16%。在此趨勢下,經管類本科生的就業難度逐年增大。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畢業生與普通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優勢上的差距正在縮小,而經管類行業人才的急劇增加和社會職位的飽和,也使經管類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生的就業優勢大打折扣。

3.對陜西省經管類國際合作辦學提供者及用人單位調查

目前在陜西的高校主要是設置國際交流合作處或人事處專門科室來實施校際合作、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教師管理等事務;有的是直接由各二級學院自己委派人員實施以上事項,還有的是組建臨時機構來實施某一個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各高校普遍認為,接受過國際合作辦學的經管類學生更專注于經管類工作,國際合作辦學使學生具備必要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意識,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多角度的專業培訓,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從事經管類工作。國際合作辦學有利于促進本科生高質量就業。調查顯示,各種規模的跨國企業更青睞選擇經管類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畢業生,期望畢業生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國際規則、了解國外文化、掌握國際通用技術、有良好語言背景的專業人才。目前陜西從事“一帶一路”沿線業務的企業越來越多,為具有國際視野的經管類本科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4.國際合作辦學政策的影響

1993年,教育部頒布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5],該綱除闡述了我國建國40多年來在教育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同時也客觀指出我國教育在總體上還比較落后,不能很好地適應和加快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的要求。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國際合作辦學的發展前景更加明朗[6]。2002年,上海交通大學首次開展國際合作辦學[7],2019年北京新建11所國際學校[8],這17年間,國際合作辦學政策在高校中越來越普及。

在這種趨勢下,近年來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辦學及出國留學的人數持續增長。2017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政策方針的號召,出國留學、回國服務規模呈現雙增長,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梳理1978年到2017年年底我國出國留學相關數據我們不難發現,留學回國人數穩步提升,高層次人才回流趨勢明顯,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有共計313.2萬名留學生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留學生人數的83.73%。十八大以來,隨著留學回國人數的不斷攀升,已有231.36萬人學成歸國,占改革開放以來回國總人數的73.87%[9]。

對焦陜西,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為更好地統籌現有政策、措施和項目,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發展水平,針對高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高校對口支援。鼓勵高水平大學尤其是東部高校擴大對口支援范圍,提高中部省屬高校受援比例;深化團隊式支援,鼓勵多所高校聯合支援一所或幾所中西部高校,這極大地豐富了陜西的教育資源,為國際合作辦學的推進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繼續采取傾斜政策,使中西部高校教師有更多的出國進修學習培訓機會,各類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得以加速引入陜西高校,立足陜西、面向西部的就業態勢也愈加明顯,陜西省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生就業優勢有著極大的提升空間[10]。

在國際合作辦學的監管方面,為進一步規范國際合作辦學秩序,提高辦學質量,促進國際合作辦學更健康發展,教育部目前重點推進“兩個平臺”和“兩個機制”建設 ,從網絡監管、學歷學位證書認證、辦學質量評估、強化各級管理部門四個方向加強國際合作辦學監管,國際合作辦學學生的就業優勢將得到更廣泛的認可[11]。

結論和建議

1.結論

總體來說,國際合作辦學為經管類本科生帶來的就業優勢十分明顯,其優勢集中體現在更高的專業素養和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上。不論是學生自身還是社會各界,對國際合作辦學的態度都是高期待、高認可。

將目前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生的優勢放入時代中來看,因其門檻低、費用高,競爭力逐漸消退,想要單一通過國際合作辦學來使自己具備突出的就業優勢是不夠的,許多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生回國之后選擇繼續讀研進修,這種國外學習經歷與國內高等學歷的相結合,是本科生提升自身就業優勢的較優途徑。

2.建議

在政策層面,進一步加強對國際合作辦學本科階段的支持。地方政府角色從指導干預型轉變為服務型,加大對普通高校國際合作辦學的財政支持。在把握國家政策方針導向的基礎上減少行政干預,以提升高校國際合作辦學自主運行效能,為本科階段的國際合作辦學提供發展便利。

在高校層面,可結合自身特色,構建以學校為中心,監管部門和各級政府相互協作輔助,重項目、重師生、輕機構的國際合作辦學可持續運行機制,吸引優質本科生源。同時,優化辦學模式,校企定點合作,訂單式培養,特色化發展,培養符合用人單位需求趨勢變化的高質量本科畢業生,為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生提供就業保障。

結 語

經管類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生在就業時面臨來自國內外高校各類畢業生的多方競爭壓力,提升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生就業優勢需要各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陜西省普通高校經管類專業所處地域在經濟上不占優勢,在影響力上、師生教研實力上、發展規范性上都有待提升,應擯棄傳統行政思維,將國際合作辦學的問題、目標、方案緊密聯系,借鑒先進經驗并遵循市場規律,才能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合作辦學本科生就業競爭形勢下獲得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年中國高考熱門本科專業類排名及介紹》,2019。

[2]麥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2019。

[3]全球化智庫:《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2018。

[4]何大勇、郭曉濤、周昕、郭燕:《取代還是解放:人工智能對金融業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波士頓咨詢公司,2018。

[5]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

[6]陳至立:《我國加入WTO對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中國教育報》,2002年1月9日。

[7]學位辦:《關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授予MBA學位的批復》,2002。

[8]施劍松:《北京新建11所國際學校 營造良好涉外教育環境》,《中國教育報》,2019年8月17日。

[9]教育部:《2017年出國留學、回國服務規模雙增長》,2018。

[10]教育部:《陜西職院“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見實效》,2018。

[11]教育部:《教育部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行政監管的四項措施》,2019。

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