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和我
作者:王春卉 商洛商南東崗幼兒園
發布時間:2020-04-22 11:05:1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每當我騎上自行車去上班,心情就像天上飛翔的小鳥一般自由自在,自豪和滿足感充溢于其中,一段段自行車與我的往事就浮現在我的眼前。
我小時候上學是需要完成勤工儉學任務的,記得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周六,我和同學小玲約好了,到她家去撿桐籽,然后,把桐籽核剝出曬干后交給學校完成勤工儉學。我準備了一個蛇皮袋,還推上了父親的大梁二八“飛鴿”自行車,因為小玲家離我家較遠,大約二十里路。我害怕桐籽拿不回來,就大膽地推走了爸爸的自行車,打算路上邊推邊學騎自行車。小玲和我年紀相仿大約十二三歲,小玲已經會騎了,但不太敢上路。我呢?只會“溜”和“掏腿”,屁股還不會坐到座子上蹬自行車,一路上,遇到上坡路就推,下坡路就“溜”,平路上則“掏腿”,這是初學。
師范畢業的那個暑假,母親送給我一件禮物——“三槍”二六型號的坤車,我欣喜至極。于是,我在練習過的“掏腿”“溜”的基礎上,蹬上車子就騎起來,幾圈兒騎下來不免有些得意忘形,竟騎在車上四處看風景,夏日的午后,蟬鳴陣陣,烈日當空,路上車和行人特別少,加之自己的疏忽,我的闊腿褲被夾在鏈條縫隙,我低頭看時車頭偏離方向,一慌神,我就從車子上摔了下來,膝蓋摔破了皮,血染紅了褲子膝蓋處,我忘記了疼痛和狼狽樣兒,趕緊扶起自行車查看那幾處被蹭了的印痕,竟心疼不已,忍著痛,騎上自行車回家了。有了這次教訓,以后騎車時注意力集中多了。
上班了,工作單位離我家約有四十多里路,每星期回家一次,其中約有二十七八里路是柏油路,還有十六七里路是土路,因為公交車上放自行車不方便,索性騎自行車上下班,每周一次從不間斷。幸運的是,我還有一位同事汪祥云老師,50多歲,花白頭發,精神矍鑠,非常健談,可以說是老當益壯,他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且風雨無阻,對于剛入職的我來說,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每到周五放學前,必須先檢查自行車剎車是否靈敏,車胎氣壓是否正常,待放學鈴聲一響,送走學生,我和汪老師就跨上自行車,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與各自的自行車一起跳起了“迪斯科”,騎行這樣的路也是需要技巧的,車胎氣壓不宜過高,車速不宜過快,否則極易使自己的車子受損,且騎車人也覺得不舒服,還容易發生危險。騎完十七八里的山路來到柏油馬路時,可以不用下車一直騎回家,遇到慢上坡時,汪老師騎車在我的左前方鼓勵我,當騎車到達分水嶺下坡時,汪老師再騎二百米下坡路就到家了,我還要騎上十多里路才能到家,雖然很累,可心里依然是快樂的,過了一個短暫的雙休日,周日下午又踏上去單位的行程。
在工作的初始幾年里,自行車伴我走過了潺潺的流水、鳥語花香的林蔭小道、泥濘彎曲的盤山路、新修的柏油路及各式各樣的橋,感謝你的陪伴。六年后,我調動了工作,在鎮里上班,那里交通便利,除了下班買菜,接送孩子,很少再騎自行車,那輛母親當年送給我的“三槍”自行車也被擱置了起來。
十幾年后,我應聘來到了縣城工作,單位與我的住址步行有十五分鐘的路程,為了上下班方便,我買了一輛黑色的坤式自行車,無論天晴下雨,炎熱寒冷,這輛“黑馬”天天都與我相伴,穿梭在縣城的街道上,每每騎車在街道上,我就會想起我的大伯母,她的祖籍是山西晉城,遠嫁到陜西西安。她是西安市第四醫院的產科醫生,個頭不高,她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直到離休,她的自行車是“飛鴿”二四坤式的,顏色是豆沙紅色,初次見到她的自行車時,我大約有八九歲的模樣。那時,我還不會騎自行車,鄉下只是橫梁大自行車,因為能帶人,馱東西,鮮有坤式自行車,我想,要是有坤車,學騎自行車就快多了。可惜是當時的一個夢想罷了,因為家里并不寬裕,這個夢想,直到我出來工作時,母親為我實現了。大伯母總是告誡我說:“知識改變命運!”現在,她早已溘然長逝,我想,我不光銘記了她的教誨,也實現了自己進城工作的夢想。特別感謝自行車陪伴我走到現在,因為它像母親的愛一直伴隨著我,雖然我也會騎摩托車,開汽車,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騎自行車,在交通擁堵的今天,自行車是不是一個最好的低碳出行的選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