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認知主體在接觸客觀事物后,根據感覺來源傳遞的表象信息,在思維空間中形成的有關認知客體的加工形象,在頭腦留下的物理記憶痕跡和整體的結構關系。簡單地說,意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意象通常代表著作者的某種情感,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意象為切入點,根據意象的特點,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意蘊,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一、了解特點解讀意象

每種意象都有其獨特的特點。比如“孤雁”代表著孤獨、思鄉、思親、音信和消息;“鷹”代表著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和事業的成功;“江水”代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愁苦的綿長和歷史的發展等;“落花”代表著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對美好事物的留戀和追懷;“暴雨”代表著殘酷、熱情、政治斗爭等。學生只有了解了意象的特點,在初讀時才能對詩歌有初步的判斷。比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的楊柳就是一個典型的意象,在唐詩中楊柳總共有三種意象。第一,在唐朝時,人們離別時有折柳送別的習慣,所以楊柳有暗喻挽留的意思。第二,在佛教和道教中,楊柳是用來消災解難的仙木靈物,有祝愿一路平安的意思。第三,代指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這首曲子節奏急促、繁雜,聲音嘹亮、激昂,實際上是鼓舞士氣的戰歌。學生了解了意象特點后再分析詩歌,就可以得知詩中的“楊柳”應該是第三種意象。“總得有人犧牲,駐守邊疆守衛家園。怨了又能怎么樣呢,還不是要忍著對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鼓足勇氣拼命抵抗強敵的入侵。”從中可以看到,了解意象特點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地讀懂詩歌。

二、通過了解作者解讀意象

作者是詩歌的創作者,當我們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某些不熟悉的意象,我們可以聯系作者的生平事跡進行推測。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載體,意象本身就和作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中冰心和玉壺兩個意象又該如何理解?作者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尉,后被貶謫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在江寧數年又招人詆毀,再次被貶為龍標縣尉,龍標鎮非常偏僻,曾有許多官員被貶此地。王昌齡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作于天寶元年,當時他為江寧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后分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作者的生平事跡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仕途非常坎坷,在送別友人時難免會產生一種孤獨之情。雖然作者的仕途抱負難以實現,但他并未自暴自棄。“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那么“玉壺”和“冰心”就象征著詩人清白廉潔的品格,體現出作者一生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質。如果學生在品讀詩歌時找不到頭緒,就可以從作者入手,了解他的生平事跡,分析他的心態和情感。

三、結合語境解讀意象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意境和意象之間聯系非常緊密,脫離意境的意象是不成功的,是蒼白無力的,沒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無味的、難以給人美感的失敗之作。因此,任何意境都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在意象的基礎上營造的。這也就決定了我們讀懂意象的另一個方向,分析詩中的意境。詩歌的價值取決于意境,意境是詩歌的靈魂。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太陽照耀香爐峰生出裊裊紫煙,遠遠望去瀑布像長河懸掛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飛奔直沖而下,莫非是銀河從九天墜落山崖間。香爐峰下有瀑布,水汽蒸騰混入云氣,透著日光遠遠望去水汽就像盤繞在高峰上的煙云。瀑布本是山壁上突然傾瀉而下的水,但從遠方看去像是懸掛著的布。瀑布從山上筆直地奔瀉而下,水流閃出銀色的光,真是氣勢磅礴的壯麗奇觀。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香爐、紫煙、瀑布、銀河這四個意象。同時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體現出廬山瀑布奇麗雄偉的獨特風姿,也反映出詩人李白胸襟開闊,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從中可以看出意境和意象是分不開的,在分析意境時我們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意象,在理解意象的同時又能夠幫助我們豐富意境,使畫面感更加強烈。因此,在分析詩歌時,要具體意境具體分析,只有將意境和意象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更好地體會詩歌的韻味。

總之,我們常說文學以形象說話,詩歌以意象說話。意象是詩歌重要的組成部分,幾乎每一首詩歌都有一些用來表達作者情感的意象。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腰市鎮郭村聯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