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該給孩子什么樣的生命教育
作者:霍梅梅
發布時間:2020-04-20 11:13: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乙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病毒肆虐,禍及生命,人人自危。為人師者,當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將眼前發生的這一切當作一本生動而深刻的教科書,引領孩子們正視和認識真實的當下,進行一場現實的生命教育。
一、敬畏生命,培養生命的關懷
1.尊重規律,善待一切生命。
生命哲學家史懷澤說:“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敝斏鞯貙ΥP系,處理生命問題,才會尊重、關懷和善待每一個生命。也只有當我們對生命懷有敬畏之心時,才會加倍珍視它。而這生命,不僅僅指人類的生命,更指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打破人與其他生命的和諧平衡,必將付出代價。
2.敬畏生命,與自然和諧共生。
國內疫情的威脅似乎正在消減,但我們不得不去追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到底因何而起?是否還記得那只蝙蝠的自述?當疫情擴散、蔓延,當一個又一個感染者在無望中死去,我們開始思考:這一切真的是蝙蝠的錯嗎?在自然界里,每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是饋贈。今天我們被疫情的陰霾籠罩,是自然對我們的告誡。人類只有始終保持著對生靈、對自然、對生態的敬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為生存謀求更多的可能。
二、探問生命,認識生命的特性
1.珍愛生命,向死而生。
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歸宿,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向死而生,讓我們擁有一份好好活著的感動,從容面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珍惜和熱愛來之不易的生命。
2.骨雖長眠,精神永存。
生命對我們而言,不僅僅是身體的生命,還包括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的遺體給國家”,在生命的最后關頭,病患肖賢友艱難地寫下了這幾個字。解剖遺體進行病理研究是目前分析病情的有效手段,肖賢友用這樣的決定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我們無法阻擋死神,但卻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讓生命繼續發光。
三、守護生命,增強生命的韌性
1.認識生命的脆弱和堅強。
當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人為災難時,我們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艱難。然而來勢洶洶的病毒終究敵不過堅強的中國人民。當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無數同胞為挽救生命而努力,為守護生命而拼搏,為悼念逝者而默哀……我們又體味到了生命的堅強和有力。
2.守護生命,珍愛健康。
在這樣特殊的時期,做好防護,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學習防疫知識,不出門,少聚集,勤洗手,規律作息,不熬夜,不沉溺電子產品,合理安排居家學習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廣泛閱讀名著經典,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是一種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3.笑對挫折,發掘生命的力量。
生活中的挫折是我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面對挫折,我們需要發現、發掘生命的力量,提高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的能力,而不能一味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在武漢方艙醫院,部分患者跳起了廣場舞,打起了太極,做起了廣播體操……在這個時候,疫情、病毒好像也沒那么害怕了。保持心情愉悅,身心放松,精力飽滿地與病毒抗爭,也是我們守護生命的別樣方式。
病床上備戰高考的小姑娘,淡定讀書的小伙子,竟成了嘈雜中的別致風景。他們內心中的安定與充實,讓病毒也沒有了可乘之機。尋找內心的充盈,不被外界煩擾,守護內心的寧靜,讓生命安靜地綻放。
四、點亮生命,體味生命的意義
1.明確生命的意義。
怎樣的一生是值得的?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在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付出自己的愛心,無論事情大小,都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將個人追求建立在人類共同需要的基礎上,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17年前掛帥非典一線,17年后再次出征。鐘南山院士是全國人民的“定心劑”。84歲高齡,本該頤養天年、享受晚年生活,但國家有難,他頭也不回地走向危險的最深處。父親曾對他說:人這一生,總要留下點什么才不算白活。鐘院士始終沖在第一線,就像是超人一樣,給醫護人員信心,讓全國人民安心。
“你在家悶著也是為抗擊疫情作貢獻,把病毒悶死!”如此接地氣的知識普及,也讓我們認識了這位“硬核”醫生——張文宏。他在用最樸實的語言給我們普及抗疫的方法。但面對大家的贊賞,張醫生卻說:“我沒那么高尚,作為醫生,這是我的職責?!焙唵蔚脑捳Z,卻是對生命價值的最好詮釋。
2.在平凡中孕育偉大。
生命雖然平凡,但也能時時創造偉大。偉大在于創造和奉獻。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無數在平凡崗位上創造社會價值的普通人,就是在用認真、勤勞、善良、責任、勇敢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
從疫情爆發到今天,有太多溫暖的故事讓這個凜冽的冬天沒有那么寒冷。在疫情襲來的時候,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病毒宣戰。“能為國家做點什么,也值了?!敝盗恕窃竿?,也是心聲。他們也是疫情下最可愛的人,因為生命在閃光。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學



